第21章 說話的本事;燦爛在廚房;美食在路上(3 / 3)

最有名的鴻運酒樓的座位是提前一天定好的,起初我對這餐飯並沒太大期待,所謂的湯包跟平常的菜包、肉包、豆沙包比能強到哪去?一路上朋友津津樂道靖江湯包的精彩華章,這吃食不但做法絕,而且吃法神奇,鴻運酒樓創始人陳士榮及其高徒親手製作的湯包多次參與北京、香港的國宴招待,各種媒體多次專題報道。靖江湯包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精品,做法獨特,保鮮困難,無法運輸。再加上當地師傅保守,即使在靖江本地會做一手好湯包的人也不多,使這一產品至今無法原汁原味走出靖江。外地人要吃包涵湯包文化在內的正宗品都必須親臨本土。現在靖江地區有120多家飯店經營湯包,生意都不錯,優秀湯包師的年薪在10萬元左右。

把吃飯弄成廚藝普及這可是第一次,落座後,在江蘇省外事局就職的老同學專門找來了店長作講解。

靖江湯包的第一奇是包子裏包的不全是餡而是湯。二奇是包子皮薄到透明而不破。製作工序有十多道。首先是取豬蹄膀的厚皮,切細,文火煨一夜,至豬皮完全溶入湯中,再冷卻成為透明果凍一般的膠狀物。選用鮮活而硬實的大蟹,取其蟹黃和剁碎的豬腿心肉,熬好的雞汁、薑丁、蒜末一起放入豬皮熬成的膠凍內拌勻。待它在湯包裏蒸熟之後,那脂膏濃厚的膠凍便溶為湯汁了。

湯包的皮更是一點馬虎不得,必須用上等的精白麵粉,揉、捏上勁之後,擀成一片片極薄絕圓的麵皮,厚薄要非常均勻,幹濕軟硬恰到好處,因為隻要有一點此厚彼薄,那就會漏汁破皮。至於最後一道工序——包湯包則更需有熟練操作技術的老師傅才能勝任。全神貫注,動作輕、柔、勻,恰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才能保證那一個個湯包蒸熟之後,直至送入口中能完好無損。

酒過兩旬,盼望的湯包終於精彩亮相,蒸騰著熱氣的湯包雪白晶瑩,上麵的折皺細巧均勻,猶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千瓣緊裹、含苞欲開的玉菊。湊近細觀,皮薄如紙呈透明狀,稍一動彈,便可看見裏麵的湯汁在輕輕晃動,吹之即破的柔嫩令人歎為觀止。

在店長的指點下我們開始吃湯包了,先要記住12字訣: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喝湯。吃時最好不用筷子,而是用3個指尖捏住湯包上麵的折皺,小心翼翼地輕輕拎起,慢慢放到盛醋的碟子裏,同時低下頭湊近嘴,在湯包的上方咬破一個小孔,再從那小孔裏緩緩地吸吮湯汁,或者用吸管吸食,而後再把皮吃下。這是因為湯包皮薄軟嫩,多汁滾燙,稍一不慎,皮破湯漏。但如果稍涼後大口狼吞也就失去了那份獨特的情趣和享受美食的韻味。

傳說乾隆皇帝吃湯包出過洋相。當年他微服來靖江專嚐這蟹黃湯包。也許是餓了,湯包一上來,他抓起一隻張嘴就咬,隻見一股湯汁直射出來,燙得他一甩手,湯包扔到背後去了,身上手上全是湯汁。要在平時,他早就龍顏大怒了,可此刻他竟顧不上發火,而是趕緊舔那指上的湯汁,因為他感覺剛才嚐到的那一點鮮得不得了。店裏夥計一瞧,知道他是頭一回吃湯包,趕緊上來指點,乾隆依著夥計的法子一試,果然有趣,味道更佳。臨走時,按乾隆的老脾氣,本想題點詩句的,可一想到剛才出的洋相也就不好意思再題了。

返回南京後我在一家超市的冷櫃看見了一種標有江蘇省著名商標稱號的陳士榮牌提籃湯包,食用方法寫道:將冷凍熟湯包放置小碟內,一隻一碟,將水燒開後放置蒸籠內燒三至四分鍾後即可食用。放入微波爐內解凍4—5分鍾後即可食用。

看來靖江的湯包完全可能走向大江南北了,但鮮蒸和速凍的味道嘛,隻有兩相比較過才見出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