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緋聞與你無關;工作室現在時;鐵道深深深幾許(2 / 2)

現在,搞藝術的不再發展工作室了。因為他們發現創業潮中原本披著一層神秘麵紗的“工作室”已經徹底平民化或日漸混亂不堪了。廚藝工作室、模特工作室、家政服務工作室、作文輔導工作室……我們的社會氛圍一天比一天認可和推崇個性化生存,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尋找一席發展和掙錢的門道,其道理就跟現在愛國就要多花錢一樣,是無比光榮和正確的。也就是說,它已經歸為原本,正為需要而生存。

秦皇島最早打出工作室又被廣泛認可的已屈指可數,這與知名度有很大關係。而新近出現的完全實用主義的工作室們,如美甲工作室、形象設計工作室等,實際就是一種商業態式。沒大鍋菜時去吃單炒,從形式到內容應該說是上了一個檔次。誰會對工作室裏的智慧和本份的手藝竊笑或棒打?有嗎,沒有嗎!

曾經帶著一張免票,在鐵路的延伸和交錯中度過許多幸福時光,以至春去秋來多少急景凋年,對鐵路仍感念不已。

喜歡選擇鐵路出行。

喜歡看影象中的鐵路風景。

聽說原工作單位的一個好姑娘選擇鐵路了結備受情感困擾的生命,先是敬畏,而後陷入一種落寞的惆悵中。易感易傷,隨風而逝是鐵路的詠歎!

高倉健,我們記得他的沉默如金、堅韌如鐵,記不得他展露過脆弱。可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高倉健人已老矣。老人家出演《鐵道員》——一個風雪小車站上,一位老站長兢兢業業的生涯。如果電影不是高倉健在演,把它當成國產主旋律影片來看待也未嚐不可。

他為了工作,耽誤了給繈褓中的女兒治病,小生命夭折,妻子因此離去,留下他與風雪凝結在一起。一天,站台上來了一個小女孩兒,站長陪她玩的高興卻不知是誰家的孩子,再過兩天,來了那小女孩兒的姐姐,再往後,來的是姐姐的姐姐。白雪飄舞的站台開始有了別樣顏色,老站長不再打聽“你是誰家的女孩子?”因為他漸漸已經明白,這就是他的女兒,三四歲的女兒,十一二歲的女兒,十六七歲的女兒。那是已經與他人天永隔的孩子,想讓老父親看看,他自己的骨肉長大以後是什麼樣子。

“我們家的孩子,要是活著,也該有這麼大了。”這是文藝片中常見的台詞,聽得耳朵生繭。可是導演降旗康男卻把這句話拍成一個不短的電影,重要的是,其間蘊含的人性的光輝和摯愛親情會成為期待成長的女兒們的教科書。

鐵路總是要誕生故事的。

前幾天看了一個交流到中國的獲過獎的德國電視短片:在一個火車站,一個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崗位,去為一列徐徐而來的火車扳動道岔,這時在鐵路的另一頭,還有一列火車從相反的方向進站。他必須及時去幹這個活,以免兩例火車相撞。這時,他無意間回頭一瞥,發現自己的兒子正在進站火車這條線上玩耍。扳道工的臉上瞬間閃過猶疑、絕望、慌亂,但他馬上威嚴地大聲地朝兒子喊了聲“臥倒”,同時衝過去扳動了道岔。眨眼的工夫,兩列火車進入了預定的軌道。車上旅客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生命曾經千鈞一發,他們更不知道一個小生命夾臥在鐵軌縫中。火車轟鳴駛過,父親抱起絲毫未傷的兒子失聲痛哭。這一幕剛好被在車站采景的攝像收進鏡頭。

短篇的字幕注釋是:忠於職守的扳道工踏實敬業,工作從沒出過一點問題。而令人吃驚的是他的兒子是一個弱智兒童。他對兒子的要求是,長大後你能幹的工作不多,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兒子對父親的話不能理解,但生死攸關的那一秒鍾他卻臥倒了,這是他在跟父親玩打仗遊戲時,唯一聽懂並做的最出色的動作。據說,該片參評時播完後,在場的德國觀眾足足肅靜了3分鍾,之後是熱烈的掌聲。

火車在情感起點與終點之間飛馳而過,一個漂亮女人在兩個男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中表達著自己情感的故事。這是鞏俐主演的《周漁的火車》。“跑來跑去總覺得會發生點什麼。”電影中的這句台詞道出了多數人心中的鐵路情結,深深的蜿蜒的遠方是被期盼而不是被欣賞的,是可以忽視但不可以被遺忘的。

或許,還是可以去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