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過去一個世紀的今天,這個聚會已經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這次宴會的東道主是畢加索,這個宴會也成為《巴黎:一席浮動的豪宴》所描述的一係列宴會的開幕式。這本書,第一次從食譜的角度切入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讓那些赫赫有名的藝術大師對著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現身說法,成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斷代史。而本書應和了如今閱讀的幾個流行風尚——美食、旅遊、先鋒藝術、法國文化和10年為一代的文化批判。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心跳,如獲至寶。
法國巴黎承載著世間所有的美好——靡麗、奢華、絢爛。塞納河畔的生活是“一場流動的豪宴”。一代名士嘯聚花都,大隱於市,用才華和激情燃燒生命,最後榮齡落臥勞燕飛,塵土歸隱了無痕。這是20世紀上半葉的巴黎往事,並被後眾呐喊成了一代神話,毋庸置疑難以抹殺。
中國有句老話:千裏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傳統觀念中,好吃與饞嘴都是貶義詞。川劇《歸正樓》有兩句說白就很能表現窮人窘迫的生活狀態:隻聽到,隔壁子調羹碰得碗盞響,我卻還在餓“莽莽”(餓肚子);隻聞得,隔壁子燉雞又燉膀,我卻在唱《臥龍崗》。成都話“餓”、“臥”不分,被巧妙用來表達劇中人物的窮困潦倒和懷才不遇。
然而,時到如今,盡管全球的好青年都在忙於發家致富,但還是發現那無因的反抗,沉淪的迷惘,唐吉訶德大戰風車式的勇決還是以人性化的本來麵目出現更具體更實在!好吃會吃有錢吃才是對一個人的褒獎。“終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禦嘉賓”。瞧瞧,簡直是吃得酣暢淋漓,吃出了錦繡文章。所以講述巴黎蕩子們如何吃喝的這一本書,就對永不安分的食欲招了安。
作者蘇珊·羅德裏格·亨特“意圖是與大家分享對一個特殊時代的迷戀”。書名來自海明威的一句話:“如果天賜幸運讓你在巴黎度過了青春時光,那麼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管你到哪兒,巴黎將永遠與你相伴,因為巴黎是一席浮動的豪宴。”
這本書走進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藝術家的沙龍饗宴,從食譜中找尋他們的藝術軌跡。作者在描寫每一席迸發著藝術靈感的聚飲歡宴後將宴會食譜一一列舉,包括海明威在聖路易島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魯德·斯坦客廳裏的午後茶會,詹姆斯·喬伊斯和莎士比亞書店女主人約會的冷盤晚點,以及讓傳奇舞者伊莎多拉·鄧肯不醉不休的香檳。20多種食譜都有詳細的原料和做法說明,使今天的人仍可從中找尋這些美食的精神源頭。
輕鬆俏皮的敘述,把迷惘一代生命體驗中的真痛,改寫成了一點淘氣、一點怪癖、一點胎氣裏帶來的性格缺陷。不僅如此,書中告訴我們,這些天才雖說天生有點瘋瘋癲癲,但其實很會享受。像常人一樣,他們也很在乎口腹之道,講究吃各式各樣的美食。大名鼎鼎的斯泰因在一戰的艱難歲月中也不忘了欣賞、回味偶然吃到的一頓燉兔子肉和煮土豆。實際上,這本書還讓我明白,中式飯店裏的土豆泥不如西餐店的那麼好吃,原因在於沒有放黃油和牛奶。按照書的指點,我一一巡視了廚房久置不用的飛利浦攪拌機、電烤箱。琢磨著不再以減肥的名義而是以享受的名義去超市再把黃油和奶油請回來。如果再買點咖喱黑胡椒番茄醬圓蔥胡蘿卜雪利酒橄欖油等,根據書中的指點,做出幾道一模一樣的烤雞燜鴨煎豬排沒一點問題。畢加索女友招待盧梭的巴倫西亞風味的海鮮飯,在秦皇島還算事兒啊,大不了用蝦仁代替蛤蠣。再說了,丘比色拉醬火腿腸這類東西就是我平時快餐果腹的。
估計歐洲人看到書中介紹的這些食譜也多是看看名人當初那天某晚吃了什麼。反正不管東西方,飲食之道原本就不是什麼一臉嚴肅的事兒,這樣倒更顯出與美味不期而遇的生動有趣來。海明威出道的時候拿著推薦信在莎士比亞書屋門口不敢進去。一天他快餓暈了,天降稿費,趕緊去吃了頓結實的飽飯,那頓有根肉腸的飯是多麼的香啊。
說實在的,書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其中一提再提的魚子醬,而是看著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如何出現在一個個觥酬交錯、通宵達旦的酒席上一舞癲狂的時候。當年格特魯德·斯坦幾美元買的畢加索、馬蒂斯、賽尚、高更的畫現在已經足夠生活幾十代的了。感喟之餘,我又難免生出一些迷茫:醉生夢死,荒淫無度,或許這也是藝術的另一張麵孔!如果當年厭倦了美國的極端保守的美國“迷茫的一代”可以輕鬆地逃到巴黎然後自得其樂,那麼現在的我們需要逃離嗎,能逃到哪裏去呢?如果無處可逃,就不如努力革新創造,哪怕從嚐試一道飯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