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盟訂齊眉偕老;閑敲碎語落花燈;瞬間觸電 (1)(1 / 2)

去見一個搞收藏的東北大哥吳純儒,他還真顛覆了我對那裏人的印象,白淨雅儒,南方人似的。說以前老給伊春日報什麼的寫東西還發表過詩,喜歡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此行一是再一次來憑吊海子,二是順便到古城山海關搜尋一下老結婚證書。我覺得事挺新鮮,一細聊、翻看了他帶的影印件還真挺長學問。

我國最新版的結婚證書開始啟用,這當口,以往的各種結婚證書則成了收藏新寵,因為它是我國婚姻製度演變最直觀的縮影。據老吳介紹,舊時的婚書又稱“鸞書”“八字帖”等,一般用描金鸞鳳朱紙,依照男左女右次序,分別書寫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名號;封麵有“鸞鳳和鳴,珠聯璧合”“天作地合,文定厥祥”等古吉語,一式兩份,擇吉日請媒人傳送,視為婚據。目前最貴的一張“鸞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藏市上升價12000元。

宣統年間的一張“八字帖”價值5500元。民國初期的一張結婚狀,出價2000元可以成交。40年代的上海,婚書已有了統一的格式,多由大東書行印製,上書婚聯:“紅燭催妝,青廬交拜”、“盟訂齊眉、歡歌偕老”、“同心同德、合歌味旦之篇;宜室宜家,預卜周南之端”等等。這些婚書,現在有人出價500元以上,但成交很難,保存者多是當時的少爺閨秀,不願意將這“終身符”賣成鈔票,而是作為壓箱之寶。當年北平的婚書也大同小異,正兒八經使用的也都是大宅門戶。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結婚證書自然形式換新。50一60年代的結婚證書是獎狀式,正上方是五星和國旗,正下方是一個大紅雙喜字,四周由牡丹、石榴、白鴿、稻穗組成一圈美麗的圖案,象征幸福美滿、吉祥喜慶。中間書寫男女雙方姓名、性別、年齡、“自願結婚”4個字。看似普通一張紙,但卻極具權威性,每張上麵都有當地人民政府的大印,目前這種結婚證書開價每張500元左右。

就像許多事情一樣,1966年後結婚證書也換了一副麵容。多采用折疊式,封麵是毛主席穿軍裝的頭像,以及五星紅旗,背麵是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字樣。內頁是毛主席語錄和結婚登記內容。如同文革時期的郵票、像章,這種特殊背景下產生的結婚證目前已具有文物價值,藏家每張200元求覓。80年代後各省市的結婚證書不盡相同,有的就是32開大小的一頁粉色的卡紙,印有花邊,不貼照片;有的是一張紅色折卡,要貼照片。隨著現在新結婚證書的啟用,過去的各類結婚證藏家都有需求。此外,民族自冶區域的用族文、漢文書寫的結婚證、已故名人的結婚證都很珍貴,可留心收集。

馮鞏、呂麗平演過一個跟結婚證有關的電影叫什麼名來?忘了。電視劇《麻辣婆媳》也有老人收藏家人4代結婚證書的情節。想到兩邊老爸老媽的結婚證挺古色古香的,他們金婚紀念日的宴會上都見過,打電話囑咐珍藏,留待傳家。

深圳日報的吳叔平寫了篇文,說結婚證違背合同法,應該修改婚姻法。為了深入淺出地講明結婚證所存在的問題,他先模仿梨花派詩歌的經典格式,塗鴉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