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回望》
熊育群
一
時間平緩地流逝,在漸漸遠去的歲月裏,許多事情進入了遠古的記憶。
人類早年對世界的認知,沒有尋找到現代這樣的有效途徑,於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在科學這條軌道上進入知識,而是蒙上了濃鬱的神秘色彩,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詮釋,主觀臆想間,投射了一幅遠古的人類心理的圖像。神話成了曆史的記錄,主觀代替客觀,精神凸顯,成為古代的一種曆史。
夏王朝,中國第一個從原始部落邁進奴隸社會的王朝,因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禹的出現,因為一樁偉大的壯舉--治理洪水一個國家在東方的土地上出現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因為國家的確立,進入了文明曆史的新時期,東方文明古國,從這一刻,真正肇始。
在關於夏的傳說中,有關大禹治水的傳奇幾乎掩蓋了一個延續400年的王朝。
夏代,這樣遙遠,我們對夏的曆史知之甚少,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們還沒有發現夏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孔子當年想係統整理夏史資料,就已經深感吃力。從屈原的《楚辭·天問》中可以了解到,當時楚人的宮殿裏還繪有關於夏史的連環壁畫。這些壁畫前半部分帶有濃厚的神話傳說內容,有的還保留了很多史前的傳說。直到西漢司馬遷寫出《史記》,他在史記卷二對夏作了記述,夏似乎從神話傳說中脫離出來,作為一個中國最早朝代的信史而被確立。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總是與漫長的水利史同步。人類早期的傳說總是離不開洪水。那個遠古的世界,總是洪水滔天,洪水成為毀滅世界的力量。治水英雄成為神奇人物。夏代的禹,因為滔天的洪水,因為生靈塗炭而出現,但他是一個真實的人嗎?無論曆史、神話還是民間傳說,他都是出生並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但關於他的事跡卻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他的事跡是史實還是傳說?他又具有了神的麵目,是人還是神,或者是子虛烏有,或者其他?
有關他的出生地有多種說法。作為夏部落的起源地,多數學者依據文獻記載,根據河南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考古資料分析,認為夏族起源當在河南嵩山周圍的伊、洛、潁、汝河穀平原地區;也有不少人認為山西南部古稱“夏墟”,這裏還發現了頗具特征的陶寺類型文化和東下馮類型文化,應該是夏族的起源之地;也有人根據對山東濰縣等地出土的周代尋氏銅器的考證,認為夏初夷夏接觸頻繁,且東方有夏之與國存在,因此早期夏人當主要活動於豫東平原與山東地帶;更有人認為文獻曾載“禹興於西羌”,“生於石紐”,於是,古夏族起源於四川西部也成為一說。
現在最大力宣傳禹的出生地的是四川,四川汶川縣的石紐村被認為就是大禹的故鄉。
汶川縣誌記述一碑銘:“縣南十裏許,名飛沙關。山頂有石紐刳兒坪,相傳即禹誕生處。”民國二十九年,國府監察院長於右任,古稀之年,不辭跋涉之勞,親來汶川,訪尋禹跡,寫有一詩:“石紐山上沙尚飛,刳兒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跡從何得,蹀躞荒山汗濕衣。”
20世紀80年代,北川對大禹的研究開始熱起來。研究從文史工作者單個分散的研究發展到縣委、縣政府有組織地進行;從對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發展到對大禹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造福萬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從對大禹這一曆史人物的研究發展到對整個夏文化的研究;從對大禹及夏代史學的研究發展到對古代民族學、水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這一研究從北川擴大到綿陽、四川省,直至全國範圍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參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確:弘揚大禹精神,促進北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北川縣經過幾年研究,編印出了《禹生北川》一書。
1990年5月5日,“禹生石紐”考察座談會在北川召開。來自四川的專家闡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據,專家們認為大禹是實實在在的曆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據充分;專家們還一致主張成立大禹研究會,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和交流,保護大禹遺跡,加快大禹故裏的開發建設。
1990年10月16~19日,綿陽、北川先後召開了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籌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大禹142代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姒元翼、北京圖書館外采部副研究員黃登培、浙江紹興大禹陵文管所所長陳觀榮等50多人。到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用大量史實,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三個問題: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個偉大的曆史人物;二、禹生石紐在北川;三、弘揚大禹精神意義重大。
1992年3月,研究會赴河南鄭州、禹州、登封、偃師,山西夏縣等地考察,到偃師、二裏頭夏文化遺址和夏縣禹城遺址實地考察,發現禹生中原的說法隻是民間傳說,缺乏史料證據,中原諸地的地方誌一致記載為“禹生西羌石紐”。7月2~5日,首次全國“大禹及夏文化研討會”在北川召開。
1989年3月23日,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在位於北川縣禹裏羌族鄉境內的石紐村成立市級風景名勝區--大禹故裏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麵積達30平方公裏,由“禹穴溝”、“曆史文化古鎮”、“石紐山”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