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裏羌族鄉是古石泉縣治所,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這裏曆史悠久,羌鄉風情濃鬱,山川形勝,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曆年,人們從四麵八方彙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羌曆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1992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裏題寫了“大禹故裏”的條幅。
北川似乎爭到了大禹出生地的正宗,但其他地方並不認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地處古中州的河南,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1977年11月,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遺址舉行了一次現場會。1992年,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開展了族史研究。1993年4月還組織舉行了大禹逝世4235周年紀念大會。並與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取得聯係,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會長禹大奎派總幹事禹容均於1993年到鄭州與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聯絡,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派禹化興先生去韓國拜會了禹大奎先生。
1994年10月10~14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原文物》編輯部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聯合舉辦了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8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古都洛陽,親臨偃師二裏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參觀考察,並圍繞華夏文明的起源、夏文化的內涵、年代、分期及夏商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上個世紀80年代,山西夏縣禹王村的晉義忠、續致中、董誌清、史炎盛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發收集整理夏禹史料。他們考察了夏陵墳塚、禹廟青台、肉林酒池等禹王城遺址,尋找出了“大禹幣”等珍貴文物,查找到6塊有關大禹的碑記,整理出了山西省第一份有關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其內容包括大禹生平簡介、夏縣的來曆、禹王城的來曆、禹王廟的來曆等,還收集整理了4篇有關大禹的民間故事。
大禹究竟何方人氏,一時變成了不可解的謎團。這時,他不被認作為神,而是一個有著出生地的普通人。
近代疑古之風曾一度盛行,有個別學者質疑是否存在禹這個人。著名學者顧頡剛竟然考證出禹是一條蟲,這當然受到當時的史學家的批評,如柳翼謀等人的指誤。
又有曆史學者紀連海在電視上宣稱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禹與女子瑤姬在治水過程中相戀。他認為瑤姬將傳說中寫有治水妙法的“紅寶書【丹玉之書】”作為定情物獻給大禹,因此確認大禹在當時“走婚”習俗下,已成為她的丈夫。而大禹則編造出“巫山神女瑤姬”協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欺騙發妻,因而羞於麵對妻子,故三過家門而不入。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謝興鵬痛斥其為無稽之談,他說瑤姬為傳說中王母娘娘的女兒,屬於神,故無法與身為人類的大禹相戀。
也許,現在的大禹與夏朝的大禹相去甚遠,這個大禹是夏朝以來所有朝代的人共同編改、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大禹其實是一麵鏡子,對於大禹的不同解說,反映的恰恰是那個年代的精神鏡像。不相信公而忘私,不相信英雄,不相信艱苦奮鬥、造福萬民的奉獻精神,不正是當今某些人唯利是圖的欲望的最真實的精神寫照嗎?
大禹是神還是人?爭說自己是大禹故鄉的地方當然說他是人。但一到大禹活動的地方,或者說他治水到過的地方,他又被神化了。全國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夏禹的遺跡和傳聞。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鐫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與崇敬。從沒有一個人像大禹這樣在如此廣闊的地域受到人民的愛戴,經曆如此漫長的歲月而影響不衰。
我們都有這樣類似的經驗:民間對於特殊的人物,在口口相傳中,根據自己的心理與意願,會進行誇張與創造,等到傳得遠了,早已經大大變樣了。人變成神大概與這樣的心理與集體的創造分不開。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夏禹的問題》中根據自己的考證認為:
“1.殷周之前中國當得有先住民族存在,2.此先住民族當得是夏族,3.禹當得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人”,最後他說:“禹與夏就文獻中所見者確有關係,此必為夏民族之傳說人物,可無疑。”郭老以邏輯的方式來論證禹,說法新鮮,卻不能讓人完全信服。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稱禹為夏禹,他是把他當做現實中的人物來寫的,他名叫文命。他的父親就是治水失敗的鯀,而鯀的出身十分珍貴,他的父親是顓頊帝,再往上推,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因此,可以說禹就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是帝王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