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尾聲:北江大堤:樂章的休止符?(27)(2 / 3)

在溫情話語之後的資料顯示,柳江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55.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193.4萬千瓦,在梅雁集團進入柳州之前,開發的僅為27.3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4%,年發電量13.8億千瓦時。而今,紅花、大埔、古頂電站總裝機40萬千瓦,總投資36億元。三個電站裝機40萬千瓦,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柳州缺電現象。同時,每年為柳州市提供1.2億元的財政收入,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貢獻才是真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梅雁交了好答卷。

真正成功的企業,一定是個有博大愛心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而一個企業要想生存下去並且生存得好,選擇好一個支柱產業必須可持續發展。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形成自己的競爭力,這就意味著要非常清楚企業的存在價值,企業和政府、股東、員工、消費者,還有社會大眾的關係隻有均衡地發展,核心競爭力才能最終形成。

在梅雁的精神境界裏,這種責任感從未消失過,對國家、對社會、對行業乃至一個個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個個需要方便的百姓平民,梅雁無形的手永遠暖暖地遞伸著。梅雁人並不認為自己選擇了從深山裏流出來的水隻是單純冰冷的指稱,在梅雁的精神辭典裏,他們既然選擇開發利用水資源就要把冰冷的水變成光和熱,要讓光閃爍著人性光芒的人類大愛,要讓熱溫暖著千家萬戶,這種愛始終與企業同在,與江水同流。

在奔流與獲得中,梅雁人正努力實踐他們的企業理念。這,就是我在水電站辦公樓牆上的八個大字:“梅雁效益,眾人效益。”

太多的事實已經證明這一點。

無人可以否認梅雁人一直具有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以及這種天然伴生的人間大愛。

廣西柳州市桂柳水電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少良對我說,當初到柳州,他們就提出了“建成一個電站,美化一方土地,造福當地百姓”的口號,他們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紅花水電站的建設中,吳董事長就提出了不向農民征地,用土地作價入股,每年給予利益回報的模式,而且這種模式的實施中每年不扣除農民的任何費用,把利益返給農民。這樣的模式可以一簽就50年!這一設想,馬上得到了集團董事長楊欽歡的讚許。因為楊董事長太懂得農民的處境了,因為他就是農民的兒子!

用楊欽歡的話說:“我當過農民,在生產隊做過倉管員,開過手扶拖拉機,燒過木炭,記過工分……什麼都做。田頭地尾、灶頭鍋尾、家頭窖尾、針頭線尾這‘四頭四尾’,我都能幹。在公社建築隊當隊長,就要承擔隊長的責任,攀高牆,爬樓層……專揀髒活重活危險活,自己帶頭幹。作為上市公司的老總,我努力實踐‘梅雁效益,眾人得益’的企業理念,這是我們公司對百姓的承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政議政,也是代表老百姓,尤其是農民向政府提出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

他還深情地說:“1980年,我這個當隊長的帶領雁洋公社建築工程隊進城,起初員工尚不滿百,後來隊伍逐漸壯大。農民工進城,首先遇到的是子女就讀難的問題。於是,我們先是為小學捐建了一棟教學樓,由此為員工子女爭取了每年30個入學指標,後來更是自己辦起了學校。再後來,為了滿足人們消費的需要,搞了賓館、運輸、超市都是同樣的道理,覺得有需要,便努力去實現、爭取。所謂‘行到做到’,事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麵臨這樣那樣的現實需要,就要設法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步一步走下來,就到了今天。”

這是農民的兒子說的話,這是最大的效益,於民,於國家。

曾經有過記者采訪這位農民的兒子。

記者問:作為第一家上市公司,受惠於“梅雁”的人很多。在上世紀90年代至今,可以說,向您伸手求助的人很多,而您也很慷慨,出手大方,做了很多公益事業。請問,您對財富是如何看待的?

楊欽歡說:辦企業,不講賺錢那是假的。企業首先是追求經濟效益。“梅雁”的經營理念就是“安全、省錢、賺錢”。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企業也要注重社會效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業。“梅雁效益,眾人得益”是公司股票上市的初衷,是公司的理念。

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楊欽歡想做的就是對社會有用、能為員工謀福利的人,這也是梅雁的團隊精神。

真情無價愛無垠。

那天,我在大埔水電站采訪,來到了柳州市的柳城縣,看到了縣城主要的街道。人們很自豪地告訴我,這是梅雁集團投資修建的,梅雁以企業行為證明著真情和責任,踐行著“建成一個電站,美化一方土地,造福當地百姓”的諾言,很清晰,很鄭重。一諾千金。

回報也是一種投入,而且是一種最人性化的投入,似水一樣純淨。

很巧,同樣在這一天晚上,我有幸地參加大埔水電站三位出生於10月份的職工生日晚會,有幸地體會了“眾人得益”的理念同樣對職工的人性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