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企業為廣東省電力工業總公司】、國家能源投資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授權企業為廣東核電投資公司】合資興建,並組建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聯營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承擔了電站設計任務,中南勘測設計院與葛洲壩工程局聯合組成的中南水電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監理,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承擔電站主體工程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時隔二十年後,倍感這些參建單位值得不厭其煩的記錄下來。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創造了日後在中國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史上具有創新意義的管理體製--“廣蓄模式”。
諸事敲定,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的工作先期展開。一番動作之後,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定址從化。
為什麼是從化?
世人多曉從化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廣州的“後花園”之謂,其風景以山、水、林、果、泉、湖為特色,資源豐富,古今聞名。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騷客被從化的山水文化吸引而來,往返於湖光山色之間,留下許多詩詞書畫傳世。至少有兩樣東西讓從化聞名於世,一是溫泉,一是荔枝。
從化擁有熱泉眼13個,溫泉地下熱水日自湧量達10000立方米,這為她贏得了“溫泉之鄉”的美譽。從化的“嶺南第一泉”是世界名泉之一,因其含有氟離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鈉、鈣、鉀、鎂、二氧化矽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而與瑞士溫泉比肩。至於從化的另一個美譽“荔枝王國”,不僅蘇東坡的傳世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其當之無愧的佐證,建國後的著名散文家楊朔的代表作《荔枝蜜》就寫於斯:“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裏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從化的山,並非通常意義上的一座奇峰,而是樹木參差的大片森林。在工廠淹沒了農田的珠三角,其森林覆蓋率至今仍不可思議地高達土地總麵積的70%以上,這似乎與周邊幾個城市的基調不合拍,頑強地保存著舊時南嶺的豐沛與蔥鬱。正因其間溪水縱流,凹盆陷地,倒是個興建抽水蓄能電站的得天獨厚之地。
位於流溪河上遊召大水的上庫決定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最終地址。一旦上庫定下,從圍繞上庫的周邊四個庫盆中擇優取一順理成章,最後選定同樣位於流溪河上遊的九曲水作為下庫。
最終,廣蓄電站落址於廣州市東北方向90公裏的從化境內流溪河上遊二級支流牛欄河上,地處105國道旁側南昆山原始森林區。上庫海拔高程750米,集雨麵積5000平方公裏,下庫海拔高程260米,集雨麵積13000平方公裏。兩庫天然落差500米以上,均為天然庫盆,站址處構造環境為花崗岩地質,是一處罕見的仿佛渾然天成的抽水蓄能站址。
事實上,下庫的選擇也是頗費思量的。最終方案雖然導致水道相對最長,但避開了其他三個方案下庫可能存在的石灰岩岩溶發育的不利條件,使得整個電站樞紐皆位處花崗岩地質條件上。從長遠來看,綜合投資最省,且有充分的發展擴建餘地,為二期工程建設創造了條件。
3
1988年9月26日。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破土動工。
用三十年後的眼光來打量,當初廣蓄工程的施工地點是一個何等充滿詩意之地山中有林,林中有水。有參天古樹,有澗澗溪流,當下從廣蓄旅遊度假區遊曆歸來的遊客,總是喜歡用歡愉的聲音描述穿過蜿蜒的盤山道爬上海拔800多米的上水庫後,所欣賞到的澄清的湖水,藍色的天空,還有迤邐的群山,遠處的飛鳥……如今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已被開發成為廣東省唯一的高科技旅遊景區,是旅遊度假的勝地。
作為花園式的現代化企業,廣蓄電站自身擁有優越的環境,其綠化麵積2400萬平方米,區內植被85萬平方米,新植樹木100萬棵,原始森林保護相當完好,前廣州市長黎子流先生曾由衷譽其為“小廬山”。除此之外,廣蓄電站又開辟了以科普型和知識型為特點的科技旅遊項目,來此的遊客不僅能一飽大自然的流光溢彩,同時也領略到了前沿科技的博大精深。自1996年度假區對外開放以後,每年數萬旅客前來觀光,現已接待了30多萬人次。2002年,國家旅遊局將其核評為AAA旅遊景區。
當然這是後話,對當時承擔電站主體工程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的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來說,詩情畫意離他們略顯遙遠,他們肩上的擔子可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