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抽水蓄能電站的組成結構,第十四工程局的幹部工人知道自己麵對的是怎樣一個“龐然大物”--
抽水蓄能電站通常由上水庫、輸水係統、裝配有機組的廠房和下水庫等建築物組成:
上水庫主要負責蓄存發電用水,電網負荷低穀時段將抽上來的水儲存在庫內,等待負荷高峰時段放水發電。所謂“四度電換三度電”中間那一度落差,就損耗在這一上一下的過程中。
輸水係統是輸送水量的工程設施。與常規的水電站不同,常規水電站輸送水的渠道多為自然河道或人工開挖的渠道,但抽水蓄能電站要“逆流而上”,隻能依賴人工管道。
廠房作為電廠生產的中心,是放置蓄能機組和電力設備之處,起“大腦”作用。多年以後人們提起廣蓄總會提到其大腦“空空如也”,這是何緣故?謎底將在後文揭曉。
下水庫。負荷低穀供水抽送,負荷高峰存蓄發電用水,是上庫的最佳拍檔。
前文提到廣蓄之所以會最終定址南昆山,兩個可作為上下庫的天然盆地起了很大作用。但即便如此,工程量仍十分巨大。萬千軍民在山林裏揮汗如雨,機器聲轟鳴作響。改革開放十年之後,國內工程的建設條件已不再像60、70年代的工程那般寒磣,然而不變的是,麵對著這篇書寫在深山裏的鴻章巨製,第十四工程局的將士們仍舊需要人定勝天的戰鬥精神。
除了工程浩大之外,廣蓄工程的另一個難度在於不能對南昆山的環境造成破壞。在日漸汙染的廣東,從化的青山綠水是那麼的格外引人注目,那麼的金貴,因此杜絕汙染和守護環境成了廣蓄工程的原則。事實上,即便不存在這樣的硬性規定,負責施工的軍民們也不會破壞此地的美景--誰願意唐突此地的詩情畫意?二十年後一座美輪美奐的高科技旅遊景區證明,大型工程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並非絕無可能。
工程在一天天的繼續,快馬加鞭。因為遠處的大亞灣核電站也在一日千裏的推進……
電站的雛形開始顯現。青山不改,綠水照流,隻是樹林中矗起了房屋,草叢裏輕埋了管道……
林中的日子匆匆又悠悠,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漸漸出落成她後來的樣子……
4
1993年6月。
廣蓄電站的第一台機組投入使用。這距離1988年9月開工的日子,僅僅過去了57個月的時間。
在國外,同樣規模的工程需要工期為72個月。廣蓄工程與之相比工期足足縮短了一年又五個月,“廣蓄速度”名聲漸響。
但隻有在了解廣蓄工程的具體工程量之後,才能深刻體會“廣蓄速度”這四個字裏蘊含的艱辛與榮光:
為建上下庫,地麵開挖土石方540萬立方米,地下開挖土石方90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石土堆成寬一米、高一米的壩堤,前者可以從廣州到北京一個來回,後者遠赴上海也綽綽有餘。
下庫位於呂田鎮海拔290米的小杉村,上庫位於海拔820米的陳樂洞,連接兩庫的是一條長達15公裏的盤山公路,兩泓容量2400萬立方米的碧水在公路的兩頭綴接,宛如一條蜿蜒的藤條上吊著兩個沉甸甸的果實。
至於那些枝枝蔓蔓般的引水係統、抽水係統以及發電係統則在山腹深處的崗岩體中開枝散葉。直徑9米、總長3.8公裏的引水涵洞打通上下水庫,再通過1.6公裏的交通洞連入一幢現代化的廠房。房高44.5米、寬22米、長146米,按照時任電廠副廠長祁達長的表述:整個廠房可容納一幢廣州愛群大廈!其自豪感溢於言表。
廠房中安置著電廠的核心部件--四台十幾米高的兩用水輪發電機組:正轉發電,反轉抽水。至於電站的心髒中央控製室,均按無人值班的要求設計,由當時國際最先進水平的計算機係統指揮全電站運行,廣州、香港兩地皆可遙控。引排水係統的水位、水壓,各機組、變壓器設備的即時運行狀況和方式都在模擬盤中顯示出來,全程計算機操作和監控。上世紀90年代初即在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水電站中實現電腦化運作,現在看來殊為不易。
廣蓄電站一期工程於1994年竣工,1996年10月全麵通過國家驗收。工程裝機容量4×300兆瓦,單位千瓦投資額為2550元,除機電設備從國外引進之外,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施工,取得了工期短、投資省、質量好、效益高的優異成果。其多項技術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包括:1.選用四台單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單級可逆式抽水蓄能機組;2.抽水蓄能機組轉速達到500r/min;3.水頭高達530米的高壓岔管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4.深埋地下的145米×21米×45.6米地下廠房全部采用噴錨支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