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榮譽,更是紛至遝來:工程設計獲國家優秀設計項目金質獎,工程勘測獲國家優秀勘測項目銀質獎,工程施工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電站管理獲國家電力部授予“一流水力發電廠”的稱號,是全國水電廠獲此榮譽的第一家,並獲國際認證的安全管理“三星級”掛牌。1995年電力部組織專家鑒定,一致認為“該電站選址正確、地質勘查充分、分布合理、結構先進。總體達到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高壓長斜井和高壓岔管勘測、設計與施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與此同時,百裏之外的大亞灣核電站也於1994年始全部並網發電。大亞灣核電站的強勁動力,配備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協調功能,兩相合力,珠聯璧合,猶如給中國電網的發電能力注入了一針強心劑。1994年始,中國電力事業發生質變。
5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經投入使用,立馬產生了效益。
抽水蓄能電站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分為靜態效益和動態效益兩種。所謂靜態效益,指抽水蓄能電站在電網中由調峰填穀作用而產生的經濟效益;所謂動態效益,是指發電設備在運行期間,根據電力係統需要承擔不同任務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抽水蓄能電站的靜態效益多指容量效益,一語蔽之,就是“四度電換三度電”帶來的好處。負荷高峰時段,它可以發電分擔電網尖峰容量,用電低穀時,可以抽水蓄能,減少負荷峰穀差。因此抽水蓄能電站可減少核電機組的日出力變幅,使其多在高效區運行,保持核電的穩定運行。
抽水蓄能電站產生的動態效應也尤為重要,調峰、調頻、調相、負荷跟隨、事故備用,每一個功能都能夠產生巨大效益。其中,最能體現動態效應的是抽水蓄能電站的事故備用功能。
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在1993年到1997年的五年時間內,美國電力係統發生重大事故137起,其中由電廠方麵引發的事故僅占9起,高達93.4%的事故原因在於輸配電設施出現故障。而擁有強大協調功能的抽水蓄能電站在輸配電係統中扮演減溫器的角色,為電網提供電壓支持,避免了係統出現電壓崩潰或熱過載。除此之外,抽水蓄能電站還是一個信得過的“消防隊員”,一旦出現意外事故或係統瓦解,其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從任何工作模式轉為滿負荷發電,這種迅捷的切換能力杜絕了事故損失的擴大化。
1995年5月至1996年年底間,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共經曆了66次電力事故的考驗。其中,尤以大亞灣核電機組跳機、火電機組甩負荷和西電解列等三次最為危急,但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次廣蓄電站都能迅速救急遏製了事故的進一步擴大,幫助電網盡快恢複供電,其自身的事故備用效益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廣蓄電站功勳卓著,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快速--作為水利機組,抽水蓄能電站能夠長時間處於旋轉備用狀態,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救急模式:在發電工況下,可以利用運行中的空閑容量短時間內加大出力;在停機狀態下,亦可緊急啟動;即便在水泵工況下,從停止抽水換至發電工況也耗時極少。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用它的實力和表現贏得了滿堂喝彩。而在這之前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由於我國許多地方長期缺電,電網調峰填穀的重要性一直沒被重視,抽水蓄能電站的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早在1968年於華北地區建成崗南小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和在1973年建成密雲抽水蓄能電站的我國,將這二十年的光陰白白荒廢。還好,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及時地將薪火重燃,重新讓國人意識到了全國電力調峰填穀的緊迫性。從此,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迅速發展,到2005年底,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6122兆瓦,年均增長率高於世界抽水蓄能電站的年均增長率,裝機容量躍進到世界第5位,遍布全國14個省市。此外,在建的抽水蓄能電站裝機約11400兆瓦,到2010年這些電站建成之時,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裝機可到17500兆瓦左右,躍居世界三甲!
說曆史的巨輪也好,說時代的命數也罷,事實就是,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也打開了一個新時代。
6
不過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很清楚自己的使命--“為他人作嫁衣裳”。
當然作為風景旅遊度假區也要接待遊人傳教科普,與民同樂,但廣蓄的使命從破土之日起就無比明確--輔助大亞灣核電站的運行。
要知道,兩大工程差不多是同期開工、同期建設,投入使用的時間也是大致相當。由此可見,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對大亞灣核電站是何等重要。
事實也證明,兩者的同步建設是個明智的決定。一個相關的注腳是,1996年國家電力規劃部門對華東地區的核電站進行規劃研究,結論是:在秦山核電站二、三期建成後會使電網調峰容量缺口增加1200兆瓦,因此建造一座擁有1000兆瓦調峰能力的抽水蓄能電站勢在必行。核電站配備抽水蓄能電站,恰似如虎添翼,是優化資源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