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該類型水電站發揮效益的一個完美典型,對優化大亞灣核電站的功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保證核電站按基荷方式運行。大亞灣核電站運行以來,實現滿載基荷運行已成事實,這其中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功不可沒。核電機組要想實現帶基荷運行必須解決調峰問題,在廣蓄電站建成以前,廣東電網各電站的老、小機組不少,但調峰能力僅為20%到30%之間,可調峰的水電機組容量比例也不大。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強有力的調峰功能為大亞灣核電站滿載基荷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前者是後者的催化劑。
保障了核電站的安全性。核電設備安全性的一個指標叫安全裕度,這個概念是指在設計設備零件過程中,針對一個係統的相位裕量,設計出一個離係統穩定臨界點有一定距離的相位值,使得係統在很大一個工作範圍內都能保持穩定狀態。核電機組投資巨大,運行後的回路設備都帶放射性,這意味著電機組維修和處理失效設備的費用很高。在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調峰配合下,大亞灣核電機組無需頻繁升降負荷,瞬間消耗大大減少,設備的安全裕度同時上升。此外,核電機組的長期穩定運行使得燃料組件包殼能夠保持完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性。
提高了電網的安全係數。在1995年的機組調試階段,大亞灣核電機組1、2號機經過了上千次具有高跳機風險的試驗,之所以能進行這樣的試驗,全靠廣蓄電站具備隨時彌補跳機空缺負荷的能力。大亞灣核電機組容量大,一旦甩負荷將給電網帶來難以承受的衝擊。實驗結果表明,由於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存在,電網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大亞灣核電站和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兩強聯手,雙劍合璧,譜寫了一曲琴瑟和諧的歡歌。廣蓄電站除了在運營初期出現短暫虧損外,1995年下半年後和廣東電網達成協議,電網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圖調動廣蓄的機組。自主權擴大後,核電站和水電站的配合日臻完善,一個雙贏的局麵形成:既實現了核電的滿發,又實現了廣蓄聯營公司的盈利。對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來說,盈利意味著相對寬鬆的資金投入,如此一來,已經動工了的廣蓄二期工程得以有條不紊地展開。
7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驗收合格僅七個月後,1994年9月,廣蓄二期工程馬不停蹄地破土動工。
擴建的步伐如此急切,主要是因為時不我待。1992年鄧公南巡之後,廣東經濟發展如猛虎下山,用電的胃口的也越來越大。然而廣東省一直麵臨可開發的大中型水電資源短缺的問題,電能供應越來越捉襟見肘,在這樣的局麵下,電力係統負荷率低、峰穀差大的矛盾相繼暴露,廣蓄二期勢必上馬!
二期擴建更是著眼未來之舉。由於和常規水電站不同,抽水蓄能電站對河道、地形以及流量的要求不高,在廣東這樣水資源匱乏的省份實行因地製宜,全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才是解決用電的根本之策。廣東省的資源狀況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電源將是一個以煤電為主,水電、油電、核電、氣電、抽水蓄能電站等多種電源形式並存的電源體係。其中,抽水蓄能電站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廣東省對抽水蓄能電站的重視是明智之舉。2004年,廣東全社會用電量為239TWh,最高用電負荷為39.7GW,與1990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4.5%和14.2%。2004年廣東三次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量的比例為1.5∶69∶17.4∶12,與1990年相比,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長迅速,第二產業用電量穩步增長並占據主要地位。而從2002年初開始,廣東由於電源建設滯後出現了全年、全局範圍的電源性缺電,被迫采取錯峰輪休用電等強製性措施,民眾怨聲載道,新一輪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又在提速。
另外,未來廣東產業將向重化工方向發展,無疑這將是對廣東電力係統更大的挑戰。
1994年最炎熱的時候,廣蓄電站二期工程也幹得熱火朝天。
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早已完成並獲得審查通過,設計方案也已經敲定。包括安裝三台40千瓦的工作機組,上庫大壩加高6.89米,下庫大壩加高4.61米,即可騰出所需的700萬立方米蓄能庫容。對於二期工程的考慮早在一期建造之時已經作出,一期工程完成時,下庫大壩已按一、二期標準施工,二期工程的上下庫進、出水口也在一期工程上下庫蓄水前建成。此外,二期工程的一個優勢是,可以充分利用一期工程的場內外交通及施工設施,可以省下一大筆工程費用,也有利於減少工期。二期工程建成後,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雖然還不能徹底解決電力短缺,但在很大程度上將進一步緩解廣東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