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漫長的分析,目的乃在於顯示:自足的實體未必就是與持續無關的實體。如果我們要經由空無觀念(無論有意或無意)抵達“存在”的觀念,所抵達的存在乃是邏輯或數學上的本質,從而也是非時間的本質。由此即可擴大實體的靜態概念。一切似乎可在永恒中一舉而得。但我們必須養成一個習慣,直接去探索“存在”,既不繞道,也自始即不依靠阻隔在我們與“存在”之間的幻影式空無,在此,我們必須不再為行動而觀看,而努力為觀看而觀念。這樣,“絕對者”就會在我們附近、甚或在我們心中展現到某種程度。“絕對者”屬於心理的本質,而非數學或邏輯的本質。它與我們一起生活;也跟我們一樣綿延持續,但在某一方麵卻比我們更無限集中、凝聚在自我之上。
轉化與形態
然而,我們是否已經考慮到真正的持續?在此還是需要直接去把握。我們不能繞道追逐持續,必須一徑投入持續中。這就是知性所拒絕的。知性有一種習慣,那就是以不動為媒介來思考運動。
其實,知性的角色乃是司掌行動。行動中,我們所關心的是它的結果。隻要目標達成,手段幾乎不成問題。因此,我們大都期望可實現的目標會從觀念轉為現實,並將自己的所有投到這目標上。活動抵達的終點則由精神明顯表現出來。構成行動的種種運動或脫離我們的意識,或糊裏胡塗升到意識層麵。就考察一下舉手此一極其單純的行為吧。如果預先想象到這行為所含的緊張與收縮等要素,進而知覺緊張、收縮發生的種種情狀,我們將會陷於何種狀況呢?精神立即趨向目標。換言之,精神會把行為看成已完成的事物,並且把它單純化、圖式化,這麼一來,表象的効力除非被對立的表象中和,否則適當的運動就會自動來填滿圖式,仿佛被圖式空隙中的空虛吸進去一樣。這樣看來,知性隻向活動顯示應該到達的目標,亦即休止點。我們的活動經一連串的飛躍,從一目標移向另一到達目標,從休止移向另一休止。在這當中,我們的意識盡可能把目光從連續的運動中移走,預先注視已完成的運動形象。
知性為了把行為的完成結果當做不動之物表現出來,就須把這結果所適合的環境也當做不動之物加以認知。我們的活動已進入物質世界。如果物質不斷流動出現眼前,我們就不能期望行動會有一個終極點。我們會感覺到行動已隨實踐而分解。無法搶先掌握逃逸的未來。我們的活動要從一個行為躍向一個行為,物質就須從一個狀態移向一個狀態,因為行動隻能把一個結果嵌進物質世界的一種狀態中,並在這狀態中完成。但,物質真能如此顯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