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中法新約》(2 / 2)

中法戰爭,是晚清唯一一場不敗的戰爭,談不上贏,但起碼我們沒輸。就衝此戰,證明清政府並非一無是處。戰爭期間,清政府知己知彼,製定了正確的戰略。清國駐法公使曾紀澤上奏說:“法國害怕德國,普法戰爭戰敗,斷不敢輕易開釁。”“中國誠貧,法亦不富;中國誠弱,法亦不強。”這種對敵人較為正確的了解,為清政府製定堅決抵抗,不輕易向法國的勒索屈服的政策提供了根據,並最終打平了這場戰爭。

中法戰爭,福建水師的全軍覆沒,使得朝廷終於對海軍的建設重視起來,此後3年,清政府撥出大筆銀子支持李鴻章辦海軍,1888年北洋水師建軍,我們終於有了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

中法戰爭期間清廷批準張之洞向英國彙豐銀行借款以充軍餉,這是中國政府利用外債對外作戰的濫觴。靠外債打仗,打贏了要還錢,打輸了不僅要還借債國的錢,還要還賠款。既然打仗時都沒錢,都要找人借錢,那賠款就更沒錢了,更要找人借了。那麼怎麼還呢?隻能從老百姓上盤剝了,於是國內階級矛盾愈演愈烈,戰時自救之舉成了日後自殺之舉。

中法戰爭,法國侵略台灣,劉銘傳堅守台灣,最終趕跑了侵略者。自此,清政府終於重視了對台灣的經營,並在台灣建省,意義深遠。

中法戰爭,清國樹立了一批民族英雄形象。此前兩次鴉片戰爭,雖湧現了林則徐、關天培、僧格林沁這樣的愛國將領,但畢竟他們都是失敗者,且在對外交涉時大都犯過大錯,因此在當時人眼中褒貶不一。而在中法戰爭中劉永福、馮子材、劉銘傳都有戰勝侵略者的戰役,他們的事跡也在人民中廣為傳頌,以致後來八國聯軍時還有人打著劉永福的旗號抗敵。

中法戰爭,是慈禧對恭親王發動清算的良機。慈禧趁著中法戰爭將恭親王罷官,由此,恭親王這樣辦實事的人回家養生去了,張之洞等一批說大話、唱高調的人起來了,這批唱高調的人嚴重牽製了李鴻章。恭親王倒台後,光緒生父醇親王取代恭親王執政,雖同樣姓愛新覺羅,但醇親王比恭親王差遠了,恭親王做事的根本出發點是清國的利益,而醇親王做事的根本出發點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利益。由此,國家日益衰敗,而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卻更加穩固了。也正因此,皇家利益與國家利益的矛盾逐漸加深,最終釀成了清國的覆滅。

中法戰爭結束一年後英軍吞並緬甸,雲貴總督將此事上奏軍機處,開始大臣們不以為意,幾個月後突然有一人查檔案,大驚——原來緬甸是清國屬國,朝廷這才派曾紀澤與英國人談判,曾紀澤一開始讓英國允許緬甸獨立,英國人不許,最終在曾紀澤的鐵齒銅牙的辯論下英國同意以“占領緬甸是為了代替緬甸向大清進貢”為名簽約,清國在口頭上也算掙回點麵子。隨後英國向老撾發起進攻,但清國當時自顧不暇,哪有心思要老撾這個爛攤子,暹羅(今泰國)一看清國不要我們要,於是吞並老撾。英國因老撾是被暹羅、法國和清國包圍,所以也沒再對老撾動武。法國一看英國不要我們要,於是逼暹羅將老撾割讓給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