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術的概念與特點:
技術是人類對物質、能量、信息進行轉換或加工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的總和。或者說,技術是人們依據對改造對象的認識而應用的各種手段和方法。法國科學家狄德羅在其主編的《百科全書》中為技術所下定義是:“技術是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標而組成的方法,手段和規則體係。”
由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目的性。因為技術最終是為人類所擁有,且為人們自身服務的,這就決定了技術從其孕肓、誕生時起就有了比較明確和具體的目的性。
係統性。技術是由“硬件”“軟件”等多種要素構成的係統。所謂“硬件”是指生產的工具,設備,原材料等要素,實際上就是關於物的要素係統。所謂“軟件”指的是生產工藝、方法、管理等要素。這些實際上就是關於人的要素係統。隻有將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結合起來,技術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自然性。技術的自然性是指人們在應用技術進行物的創造的過程中,必須遵守自然發展規律。製造人造物所需要的原料是天然自然物質或經過人加工,改造以後的天然自然物質。它們都要根據自然規律發生各種變化。即使是人造物,也必然會發生這種變化。遵從自然規律,這是人類進行技術創造的前提。所有的技術,本質上都是對自然規律的應用。
社會性。技術的社會性,是指人們在應用技術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又必須遵守社會發展的規律。技術在應用於社會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各種社會因素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決定技術發展的方向,規模,速度,模式以及它的各方麵效果。任何技術都是社會的技術,隻有通過廣泛的“社會協作”才能得以實現。
四、科學與技術的關係
科學和技術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相互滲透。
首先,二者相互包含,緊密結合,形成互相作用的統一體。科學中有技術,技術中有科學。現代科學探索和理論研究,不僅需要從技術中提出課題,更重要的是要靠現代技術提供實驗裝備和手段,科學實驗的技術手段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科學的發現,科學新理論的誕生。同時,現代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科學的探索和理論的研究。在科學上沒有搞清楚的東西,技術上就很難突破,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學需要技術的支援、應用促進,技術需要科學的指導,論證和帶動。現代科學技術的密切結合,使人們能深刻,精細地研究和掌握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在很大程度上預見未來的發展趨勢。
其二,二者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科學的歸宿是技術,技術的基礎是科學。自然科學的主要任務是認識自然,技術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自然。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目的是一致的。人類認識自然的目的也是為了改造自然。如果科學的理論轉化不成改造自然的技術,科學認識活動就失去了意義。同時,用於改造自然的技術,必須應用認識自然的科學成果,在正確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技術創造的目的便不能實現。
其三,科學和技術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不斷發展的。科學的發現,加快了技術發展的進程,決定了技術發展的方向,而技術的發明和進步又對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其四,科學和技術又是相互區別的。主要表現在:①二者的直接目的不同。科學活動的直接目的是認識和揭示自然的性質與規律,技術活動的直接目的是控製和改造自然。科學主要追求的是知識的創造,技術則主要追求物質的創造。②二者的形式和任務不同。科學是理論,是知識,技術是實踐,是方法;科學是發現,技術是發明,科學回答的是“是什麼,為什麼”技術回答的是“做什麼,怎麼做”即科學是知技術是行。二者本質上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③二者的研究方式不同:科學活動的進程是從實踐上升為理論,技術活動的進程是使理論向實踐轉化。科學是從實踐到理論,創造知識的研究,技術是從理論再回到實踐,綜合利用知識於需要的研究。④二者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的主要形態是知識形態的成果,技術成果主要形態是物質形態的成果。科學的成果是物化的可能,技術的成果是物化的現實。⑤二者的管理方法不同,科學的管理方法強調工作的如何,而技術則注重如何工作。⑥二者的評價標準不同,對科學的評價主要在於“深”,即比他人在更深的層麵把握了事物的本質。科學的創新叫“發現”。對技術的評價主要在於“新”即創新,技術的創新叫發明。
區別科學與技術的目的,不是將它們分離而是為了更好的統一,注重技術時要想到科學,注重科學時要考慮技術,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於技術來說;科學是技術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