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現代養雞業的環境管理(1 / 3)

隨著科學技術與集約化、規模化養雞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因素和疫病防治已經成了養雞生產中的製約因素。影響雞體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環境因素特別是飼養環境與雞的生理、生態、疾病、生產性能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因此,環境控製在養雞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雞群生活在優良的環境下,使雞場整體規劃向著規範、舒適、便於操作及經久耐用等方麵發展,提高養雞場的經濟效益。

一、空氣環境

空氣環境對雞的健康和生產性能有直接的影響,長期以來受到養雞企業的極大重視。雞場的空氣環境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噪音、微生物等。為了使雞群發揮最佳的生產性能和生產效益,必需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一)溫度

1.溫度對雞的影響

(1)對雛雞的影響

雛雞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對周圍環境溫度適應範圍較小,因此,7日齡以內的雛雞溫度要求控製在32~35℃,以後溫度逐漸降低。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影響雛雞的飲食、活動和休息,造成雛雞卵黃吸收不良,抗病力下降,生長發育遲緩,甚至死亡。

(2)對成年雞的影響

由於成年雞缺乏汗腺,因此對高溫的耐受能力較差。當環境溫度在42~45℃時,成年雞表現為張口呼吸,呼吸頻率加快,食欲廢絕,飲水過多,拉稀糞,雙翅外展,躁動不安。若超過45℃,則會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溫度對雞的生產性能影響較大。產蛋雞的適宜生產溫度為13~23℃,溫度超過30℃產蛋率明顯下降,超過35℃則會引起部分雞隻中暑死亡。同時,高溫引起蛋的品質降低,軟殼蛋和破殼率上升。高溫對肉雞的生長也不利,采食量減少,增重減慢,肉質降低。而低溫則會使維持需要增多,采食量增加,料蛋比和料肉比增高,所以冬季舍溫最好不要低於7℃。許多養雞戶隻考慮按品種的飼養要求飼喂符合飼養標準的日糧,往往不考慮季節溫度的變化,不能夠及時調整飼料配方,導致飼料的浪費。

2.溫度管理

不同周齡的雞,其適宜的溫度範圍有所差異。

在雞群的飼養管理中,應按照雞體與環境等熱的範圍進行飼養,提供給雞群適宜的溫度環境,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

(1)防寒保暖

主要是針對雛雞的育雛期,尤其是雛雞1~3周齡的保溫措施,做到晝夜均勻,防止忽高忽低。要注意保持供暖設備工作的完好性,屋頂設天棚、加保溫層,牆壁采用空心磚、多孔磚,加厚牆體等,地麵勤換墊草和墊料,保持舍內幹燥舒適。冬季成年雞舍門窗安裝好玻璃或塑料薄膜,防止寒風貫穿雞舍。

(2)防暑降溫

夏季由於太陽強輻射熱的作用,雞舍溫度偏高,產生高溫應激,嚴重影響到雞群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甚至造成雞群中暑死亡,給養雞生產者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因此雞場的防暑降溫尤為重要。常采取的措施有:做好雞場的綠化工作,在雞舍附近種植喬木和藤本植物,可以起到遮陰、減少太陽輻射熱、調節雞場小氣候的作用;改善雞舍結構,搭建涼棚,加裝遮光網,增加舍內通風量;擴大通風口,安裝動力風扇,保持雞舍通風良好;舍內定時噴水,濕簾降溫,加速熱蒸發的散熱作用;改變飼料成分結構,調整日糧能量水平;在飼料中添加防暑或鎮靜藥物,如維生素C、碳酸氫鈉等。

(二)濕度

濕度即空氣中的含水量,分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在養雞生產中最常用的是相對濕度。相對濕度是指空氣中實際水汽含量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含量的百分比。

1.濕度對雞的影響

濕度的變化與溫度變化關係極為密切。在夏季高溫季節,濕度過高將嚴重影響雞群的活動和生產,雞體生理機能失常,發生熱射病。同時,高溫高濕為寄生蟲和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飼料發黴,飲水汙染變質,糞便分解後產生大量的刺激性氣體,雞群易患大腸杆菌、球蟲、黴菌等疾病。在冬季低溫條件下,若濕度過高,體熱散失增加,耗料增加,生長緩慢,產蛋量下降,甚至凍冠、凍傷。濕度過低,則會造成雛雞脫水,卵黃吸收不良;成年雞體表裸露的皮膚和黏膜發幹,雞舍幹燥灰塵大,雞群易發呼吸道疾病、神經炎等。

2.濕度管理

在一般條件下,育雛雞的相對濕度控製在65%~70%最適宜,蛋雞的相對濕度應控製在40%~72%,肉雞育肥期的相對濕度應控製在55%~60%。濕度高於80%或低於40%都會影響雞群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及鍵康狀況。在實際生產中,為了防止濕度過低或過高,建造房舍時要選擇地勢高、通風良好、利於排水的地方;加強舍內通風,必要時須安裝動力通風係統;及時治理糞便,防止飲水係統漏水等。

(三)光照

雞屬於對光敏感的動物,雞群在整個生命活動和生產過程中離不開光照。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自然光照指的是太陽光,其光照時間和強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人工光照是燈光照明,養雞生產中常用的電光源為白熾燈和熒光燈。在實際生產中,製定正確的光照製度,不僅為雞群提供必需的生存條件,更重要的是利用人工光照的生理調節作用,進一步提高生產性能、節約能源、降低成本。

1.光照對雞的影響

(1)調節雞的采食量

初生雛雞視力差,為使雛雞能及早熟悉環境、盡快飲水和吃料,3日齡前采用24小時光照,光照強度可達到20~30勒克斯。要使肉雞長得又快又好,最好在長日照或連續光照的條件下飼養,因為雞在黑暗中不啄食,延長光照時間,使其有充足的采食時間。生產上肉仔雞的飼養常采用5勒克斯人工光源,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啄癖少。

(2)調節雞群內彼此間的活動

有些養雞場為了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飼養養密度往往很高,這樣就增加了雞群內彼此間的好鬥性,有的雞甚至被啄傷、啄死。產蛋雞的光照強度以10~20勒克斯最好。在自然光照的雞舍,夏季過強的光照會使產蛋雞啄癖增加,死淘率上升,因此夏季應采取在雞舍南牆外植樹或在南窗上加擋板等遮陽措施,以減弱舍內的光照。

(3)調節雞群的生殖活動

光照可刺激雞的下丘腦合成和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進而刺激垂體前葉分泌促卵泡素和促黃體素,促進性腺(卵巢、睾丸)組織生長、精子和卵泡的生長發育和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刺激生殖道的發育和第二性征的維持。同時,光照還可抑製鬆果體激素的分泌,調節生殖活動。合理的增加光照時間,能提早育成雞的性成熟,提高產蛋雞的產蛋性能。最有利於母雞產蛋的光照時間為14~16小時,但不能超過17小時。母雞在產蛋期間光照時間不能縮短,否則會幹擾其生理機能,引起減產和換羽等。

2.光照管理

在現代養雞生產中,給雞群製定合理的光照製度,對於養雞生產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控製光照主要是控製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

(1)雛雞的光照管理

適宜的光照能保證雛雞的正常采食、飲水和活動,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在0~3日齡采取持續24小時光照,或出殼至1周以內給予24小時光照,光照強度為30勒克斯。這是因為新生雛雞的視力較差,便於其盡早熟悉環境,盡快開食和飲水。人工光照可按3瓦/米2計算,以後逐漸減少至1瓦/米2。燈高2米左右,燈距為高度的1.5倍,即3米左右為宜。1周以後逐漸減少光照時間,2周齡為20小時,3周齡為16小時,並逐步過渡到自然光照。

(2)肉雞的光照管理

肉雞的光照有兩個特點:光照時間要盡可能的長,這是延長肉雞采食時間、適應快速成長、縮短生長周期的需要;光照強度要盡可能的弱,這是為了減少肉雞的興奮和運動,提高飼料轉化率。

肉雞的光照原則是:光照強度足以使雞隻走動並吃到飼料和飲水即可,一般為5勒克斯。燈泡最大不要超過40瓦,光照要保持均勻。0~5日齡,給予3瓦/米2的光照,從6日齡開始減少到2瓦/米2以下(或使用25~15瓦的燈泡)。光照時間可采用1日齡24小時全天光照,以後每天22小時光照,2小時黑暗。黑暗是為了鍛煉雛雞對黑暗的適應能力,避免突然發生停電,造成雞群不安。黑暗時間在晚上,即天黑以後不開燈,停2h後再開燈。腹水症較嚴重的雞場第2~3周每天光照的時間應縮短到14小時。對於飼養三黃肉雞和土仔雞的養殖戶,在晚春、夏季和早秋,為防止舍外陽光直射,應將雞舍的門窗用編織袋或窗簾遮擋一些,以免光線過強引起啄癖,對生長不利。

(3)產蛋雞的光照管理

產蛋雞光照采取的方法為:產蛋率達5%時,光照時間由育成期的8~9小時,每天增加30~40分鍾,直至16小時為止,相對穩定不變。產蛋高峰期光照時間應保持16小時。產蛋後期,可適當增加光照時間,但不得超過18小時。產蛋雞的光照強度為10~13勒克斯。一般350天之前用弱光照(小於3瓦/平米2),350天之後用強光照(3瓦/米2)。同育雛一樣,紅色有助於控製啄癖的發生。因此有的雞場在安裝照明燈泡時,隔一個普遍燈泡安裝一個紅色燈泡。舍內采用的燈泡一般為25~60瓦,燈高2.1~2.5米,燈距為高度的1~1.5倍。開燈時由少到多,關燈時則由多到少,嚴禁一次性開燈和一次性關燈,並且開關燈的時間要固定。

(四)空氣質量

雞場的空氣質量對雞群的健康非常重要,也可能影響人的健康。雞的新陳代謝旺盛,雞舍內的有害氣體主要來自雞群的呼吸、排泄、飼料等有機成分分解。有害氣體主要有氨氣、硫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臭糞素等。

1.有害氣體對雞的影響

(1)氨氣

氨氣有刺激性氣味,易溶於水。雞舍內的氨氣主要是由糞便、飼料及含有糞便的墊料中含氮物質被微生物分解所產生的。人體可感受到的最低氨氣濃度為4毫克/米3,在溫熱、潮濕、飼養密度大、墊料反複利用、通風不良等情況下,氨氣濃度升高。一般情況下,封閉雞舍氨氣的濃度為3~7.6毫克/米3,高者可達60毫克/米3;開放式雞舍為2.3毫克/米3。低濃度的氨氣長期作用,會使雞群體質變弱,抗病力降低,食欲下降,雛雞生長發育受阻,蛋雞產蛋量下降,肉雞肉品質下降等。大量的氨氣可引起眼結膜炎、鼻炎、氣管炎、肺炎和中樞神經麻痹等。生產中,通常要求雞舍中氨氣的濃度不應超過15毫克/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