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硫化氫
雞舍中的硫化氫是由含硫有機物質分解產生的,破蛋腐敗或雞體消化不良時均可產生大量的硫化氫,雞舍、蛋庫和孵化室含量較高。硫化氫無色、易揮發、惡臭、易溶於水,密度為1.19。硫化氫毒性很強,易被黏膜吸收並與鈉離子結合生成硫化鈉,刺激黏膜產生眼炎和呼吸道炎症,出現流淚、角膜混濁、咳嗽、畏光;進入血液中與三價鐵結合,影響細胞氧化過程,造成組織缺氧。長期處於低濃度硫化氫的空氣環境中,雞體感到不適,體質變弱,抗病力降低,生產性能下降,給生產造成損失。高濃度的硫化氫可引起呼吸中樞麻痹,導致窒息死亡。生產中,為確保雞群和人體的健康,雞舍中硫化氫濃度應低於17毫克/米3。
(3)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於雞群的呼吸和燃料燃燒。二氧化碳無色、無臭,雖然本身並無毒性,但二氧化碳含量高說明雞舍通風換氣不良,空氣汙濁,因此,二氧化碳濃度常用作間接環境指標。雞舍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持續時間過長會造成雞群缺氧,抗病力下降,常見於通風設備故障的封閉雞舍。通常要求雞舍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超過0.15%為宜。
(4)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無色、無味。雞舍中一般無一氧化碳,用燃料取暖燃燒不完全時可產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對血液和神經係統有毒害作用,對血紅蛋白有極強的親和力,可造成急性缺氧,昏迷、痙攣、驚厥死亡。
(5)粉塵和微生物
雞舍內的粉塵來自於墊料、糞便、飼料粉塵、土壤微粒以及雞脫落的絨羽和皮屑雜質等。大量粉塵會引起結膜炎、支氣管炎,抗病力下降。雞舍內的粉塵約含有50%以上的粗蛋白,有利於微生物的附著、繁殖和生長,引起疾病傳播。病原微生物附著在灰塵上對雞群造成的傳染叫灰塵性傳染,附著在微小水滴上所造成的傳染叫飛沫性傳染。雞舍內的疾病傳播以飛沫性傳染為主,如呼吸道係統疾病的傳染。影響雞舍內空氣中微生物數量的主要因素為有雞群的飼養方式、飼養密度、飼喂形式、墊料種類及厚度等。如雞舍內濕度較大,灰塵較多,空氣流動較慢,就會造成微生物含量較多。
2.空氣質量管理
(1)加強通風,改善雞舍內部小氣候條件
在現代集約化高密度飼養雞場,通風作為舍內調節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了給雞群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必須加強通風,吸進外界新鮮空氣,排出舍內有害氣體。雞舍的通風方式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自然通風適合開放式雞舍,飼養密度不宜過大。機械通風是通過機械動力作用強製進行舍內外的空氣交流,分正壓通風和負壓通風兩類,適用於半開放和封閉雞舍。正壓通風是將舍外新鮮空氣強製送入舍內,舍內汙濁空氣通過出風口排至舍外,保持雞舍空氣新鮮;負壓通風是利用風機將舍外汙濁空氣強製排出舍外,舍外空氣則自行通過進風口流入舍內。在實際生產中,應根據不同季節、房舍結構、飼養密度等製定不同的通風量和通風方式。
(2)有效控製雞場惡臭
惡臭是指動物排泄的有機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慢性厭氧發酵而形成的不同氣味的氣體混合物。雞場散發的惡臭及有害氣體成分很多,主要有氨、硫化氫、硫醇類、糞臭素等。為了減輕雞場排泄物及其氣味的危害,近年來提出了“生態營養”這一全新概念,力求應用生態學原理,利用營養調控的方法消除和減少汙染。本著汙染少、成本低、飼料報酬高的原則,精心平衡日糧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禽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利用,以減少因糞尿排泄造成的汙染。在飼料中添加環保安、酶製劑、沸石、活性碳、凍幹酵母培養物、酸化劑等除臭劑可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並具有除臭的效果。在飼料的加工工藝上也要合理,如膨化、製粒等,不但可以提高營養成分和消化率,同時在膨化和製粒的過程中還可以抑製和破壞一些抗營養因子和有害、有毒物質。在墊料中添加以天然沸石為主的矽酸鹽石,可以選擇性吸附一些有害氣體和水分,達到除臭的目的;過磷酸鈣可減少空氣中的氨。另外,在注意雞舍通風換氣的同時,還要及時清理糞汙。
(3)建立嚴格防疫製度
為了減少舍內微生物數量,防止傳染病的傳播,需要建立嚴密的防疫製度,並把防疫工作放在首位。雞場盡可能采用“全進全出”製,定期清掃,衝洗和消毒。
(五)噪音
1.噪音對雞的影響
噪音是由多種音調組成而無規律的複合聲,如敲打聲、撞擊聲、流水聲、沙沙聲等。噪音汙染已被列入主要國際公害,噪音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可引起耳聾、高血壓、潰瘍、腦脹、失眠、記憶力衰退等。我國規定噪音限量在85分貝以下。
雞舍的噪音可由外界傳入,如飛機的轟鳴聲、火車的汽笛聲、汽車的喇叭聲、雷鳴、鞭炮聲等;場內和舍內機械聲,如風機、除糞機、喂料機及飼養管理工具的碰撞聲等;雞體自身產生,如鳴叫、采食、打鬥等。噪音的刺激會引起雞隻驚恐不安,采食量下降,拉稀,整個雞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蛋雞的產蛋量明顯下降,軟殼蛋、脆殼蛋和血斑蛋增加;肉雞生長速度減緩、肉質下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突然噪音,它是生產中造成雞群精神緊張或驚群的主要因素。
2.噪音管理
雞場選址要遠離噪聲源,如飛機場、主要交通要道等。規劃雞場時應使汽車不能進入生產區,選擇安裝先進的低噪音機械設備。同時,搞好綠化,栽種樹冠大的樹木和植被,如白樺樹對噪音具有較好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可減弱噪音的強度。
二、水環境與土壤環境
(一)水環境
在養雞生產中人們往往忽視水的重要性,其實科學的飲水是保證雞體健康、提高生產性能的重要因素。
1.水的生理功能水是機體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是血液、細胞液的基本物質。水約占動物體重的70%左右,在不同器官和組織中水的分布是不等的,肌肉含水量約為72%~78%,血液80%左右,脂肪組織含水量最少,不到10%。1周齡雛雞體內含水量約85%,42周齡時為55%。水作為一種溶劑,在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和生命機能方麵起關鍵作用,如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代謝廢物的排泄,體液pH、滲透壓和電解質濃度的相對穩定,體溫的調節,生化反應的介質及潤滑作用等。水也是雞蛋的重要組成成分。
2.雞體內水的來源和排出
(1)雞體內水的來源?
雞體所需水分的來源有三,即飲水、飼料水和代謝水。飲水是雞體內水的重要來源。為了使雞體保持最佳的生長速度和生產性能,提高飼料利用率,必須保證清潔的飲水。一般情況,雞的飲水量與飼料類型、環境溫度等密切相關。在飼喂配合飼料的情況下,雞的飲水量約為采食幹物質量的2倍左右。各類飼料中均含有水,如青飼料中含水量為70%~90%,穀實類為12%~14%,餅粕類為10%,粗飼料為12%~20%,雞通過采食飼料,使體內水分得到補充。代謝水很恒定,所占比例較小。據測定,雞體的代謝水約占總需水量的18%。目前,規模化養雞使用的飼料幾乎全是粉料或顆粒料,其中含水很少,因此雞所需水分主要來源於飲水。
(2)雞體內水的排泄
雞體水分是通過腎髒(尿液)、腸道(糞便)、皮膚和呼吸道(蒸發)排出體外的。雞的產蛋以及雞在高溫喘息時的唾液分泌,也可排出大量的水分。
3.缺水對雞體的危害充足的飲水是保證雞體健康、提高雞生產性能的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水量不夠,將成為製約規模化養雞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雞對水的需要量是持續的,必須充足地供應新鮮飲用水,供應不及時就會影響生產和健康。若雞體內水分損失10%就會造成死亡。雛雞缺水時可發生腎病,紅細胞增多症,腿部周圍的皮膚幹枯、脫水,肌胃內層變鬆軟或呈糊狀。成年雞缺水則發生卵巢壞死、腎病、產蛋量下降、蛋重減輕、蛋殼變薄、無殼蛋或完全停產。產蛋雞對缺水的反應更明顯,缺水24小時,產蛋量下降30%,且需25~30天才能恢複正常產蛋;缺水36小時則不能恢複正常產蛋;缺水48小時,嚴重死亡。水直接影響著雞的生長速度,尤其是肉用仔雞。
另外,雞舍及飼養用具的清洗,糞便的清除,夏季的防暑降溫,環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的水。水量不足還會造成養雞場衛生防疫工作困難,雞群易患傳染病。因此,隻有充分滿足養雞生產對水的質和量的要求,才能保證雞體的健康並不斷提高其生產力。
4.影響飲水量的因素新鮮的飲水是滿足雞群對水需要量的重要途徑。雞的飲水量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1)環境溫度環境溫度是影響雞需水量的因素之一,環境溫度升高會使飲水量增加。當氣溫高於20℃時,飲水量即開始增加,35℃時的飲水量為20℃時的1.5倍。0℃~20℃時飲水量變化不大,0℃以下時飲水量減少。
(2)日糧成分日糧成分的多種變化對雞的飲水量有明顯的影響。例如日糧脂肪、蛋白質、鹽含量升高則飲水量增加。
(3)雞齡飲水量隨雞齡的增長而增大,蛋雞飲水量會隨性成熟的到達而突然增加,過了產蛋高峰就不再對飲水量產生直接影響。產蛋率越高、飲水量越大。一般認為,產蛋率每提高10%,每隻雞的飲水量約增加12毫升。產蛋率50%時每隻蛋雞每天需水量為170毫升,產蛋率80%時可達到206毫升。
(4)生產目的蛋雞的飲水量比肉雞多,飲水量和耗料量之比分別為2:1和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