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現代養雞業的環境管理(3 / 3)

5.水質對養雞生產的影響生產實踐中,既要滿足供給雞的飲水量,又不能忽視水質。飲水要求新鮮、重金屬含量不得超過飲用水標準,無病原菌和農藥殘留。如果水質不佳或水體受到汙染,就會發生人、雞中毒病或傳染病。目前我國的水汙染相當嚴重,汙染的水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因水汙染造成的雞群中毒的事件也屢屢發生。

6.雞飲用水的管理

(1)水質要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養雞場在水的使用上多為人、雞共用同一水源,因此雞隻飲水的水質要求可參照人的飲水水質要求,即水質若符合人的飲用水標準,也能滿足雞的飲水要求。

雞飲用水的總硬度水平要求在60~180毫克/升,pH值一般要求在6.8~7.5,低於6.3時,則可降低生產性能。水中的微生物成分有細菌和藻類,當總細菌數低於100個/毫升時,其存在往往無害。但由於水的滯留,病原性細菌大量繁殖,則會影響到雞的發育或產蛋水平。因此,養雞場每年應對水進行一次質量檢查,並進行清潔、消毒處理,確保水質安全。

(2)雞飲用水的清潔和消毒在一定條件下,硬度和酸堿度很高的水,往往會引起水質惡化,如沉澱礦物質的蓄積。水中細菌的存在,往往在給水管或水槽中蓄積並惡化水質。在雞舍的給水係統中,一條水槽或一個給水器有成百上千隻雞同時使用,若這些雞中有一隻或幾隻雞帶有某種病原或病毒,則很可能迅速擴散至全群,如傳染性支氣管炎、支原體等。因此,雞飲用水的清潔和消毒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另外飲水用藥和免疫也會改變水的質量。

一般情況下,在常規清掃雞舍期間,應用清潔劑清除飲水係統中的水垢、雜質,並用消毒劑對飲水消毒。使用清潔劑之後,應使用清水徹底清洗飲水係統,除去殘留的清潔劑,以防引起疫苗失效或改變水質。

(二)土壤環境

土壤是陸地表麵具有肥力的疏鬆層,具有獨特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氣體等物質組成的十分複雜的係統。

養雞場的土壤情況對雞隻有很大的影響。土壤的結構決定著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存在情況,直接影響養雞場的小氣候和雞舍內部的溫、濕條件。土壤的化學組成影響著植物和地下水所含的化學成分及其品質,從而通過飼料及飲水影響雞體的健康與生產力。土壤常常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成為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寄生場所,是傳染病、侵襲性疾病的傳染源。隨著養雞生產集約化、工廠化發展,雞隻很少或根本不直接接觸土壤,土壤對雞的影響也逐漸由直接轉為間接。但是,土壤在養雞業整個環境因素中,仍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土壤的分類土壤中的土粒(即礦物顆粒)大小不等,依其直徑大小可分為石礫(粒徑1~10毫米)、砂粒(粒徑0.05~1毫米)、粉粒(粒徑0.005~0.05毫米)、黏粒(粒徑小於0.005毫米)四種;按土壤中各種土粒所占的相對比例可分為砂土(砂粒含量在70%以上)、黏土(黏粒含量在70%以上)、壤土(介於砂土和黏土之間)。

2.土壤環境對養雞生產的影響

(1)土壤的物理性狀對養雞生產的影響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的熱容量、透氣性、容水量、毛細管作用等。砂土結構鬆散,通氣和排水條件良好,雞場和雞舍環境幹燥,利於有機質的分解,但其熱容量小、導熱性強,易增溫和降溫,雞舍溫度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黏土結構緊密,透氣透水性弱,吸濕性強,常使養雞場和雞舍內空氣濕度過高,利於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以及蠅蛆的孳生。此外,黏土還具有吸潮膨脹、幹燥收縮的特性。在寒冷的季節或地區,常因土壤體積膨脹變形,導致雞舍建築物基礎損壞,縮短建築物的使用年限,降低養雞生產的經濟效益。壤土兼具砂土和黏土的優點,易於保持幹燥、土溫穩定、膨脹性小,利於雞場的防疫衛生、飼養管理,是理想的建場土壤。

(2)土壤的化學性狀對養雞生產的影響

①土壤中的礦物質土壤中的元素組成以氧、矽、鋁、鐵、鈣、鈉、鉀、鎂、硫等常量元素為主,還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錳、鉬、碘、氟、鉻、鋅、鈷、銅、硼、鍶、鎳等,由於自然或人為原因使土壤中某些化學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缺乏或過多,就會通過飲水或飼料危害雞體健康,引起相關的疾病。如缺硒引起的白肌病,氟過多引起的氟中毒等。養雞生產中,應因地製宜製定雞的微量元素補給標準,這對預防地球化學性疾病、增進雞體健康、提高其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②土壤中的有機物土壤中的有機成分來源於動植物殘體、腐殖質及各種簡單的有機物質等。腐殖質是動植物殘體經土壤微生物分解轉化又重新合成的複雜有機膠體,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其主體為腐殖酸、胡敏酸、富裏酸等,還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蠟質及樹脂等物質。腐殖質含量增加可提高土壤的容水量及熱容量,而且土壤腐殖質占有機物的比例越高,說明該土壤越衛生安全。

(3)土壤的生物學性狀對養雞生產的影響土壤具有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養分、水分、空氣和溫度條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環境。土壤生物主要是一些微小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微生物中有細菌、放線菌及病毒等;植物中有真菌、藻類等;動物包括鞭毛蟲、蠕蟲、線蟲、昆蟲等。土壤的生物以眾多的微生物為主,隨地取一把泥土,便是一個微生物的世界,其中含有各種數量不同的微生物。在1克比較肥沃的土壤中約有1億個細菌,1000萬個放線菌,100萬個真菌,幾十萬個酵母菌。

①土壤中的非病原菌土壤中的細菌大多是非病原性雜菌,如酵母菌、球菌、固氮菌等,深層還有厭氧菌。這些微生物是構成生態係統所必需的,在物質轉化、能量流動及土壤自淨等方麵具有重大作用。

②土壤中的病原菌這類微生物是隨動物的排泄物、糞便或屍體進入土壤的。由於土壤中存在著微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及拮抗,以及溫度、濕度、pH、營養物質等方麵不利於病原菌生存的因素,病原菌隻能在土壤中生存一定時間。但抗逆性較強的病原菌及能夠生成芽胞的細菌可長期生存於土壤中,如破傷風杆菌芽胞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沙門氏杆菌可生存12個月。

此外,由於人畜糞尿、屍體等物的汙染,各種致病寄生蟲的幼蟲和卵,如蛔蟲、鉤蟲等,在土壤中具有較強的抵抗力。據觀察,在一般情況下,蛔蟲卵可存活1年,若在低窪地、沼澤地生存時間更長,常成為畜禽寄生蟲病的傳染源。

3.雞場的土壤環境雞場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主要從建築、排水和衛生三方麵考慮。養雞場的場地以選擇在壤土或砂壤土地區較為理想,排水和排氣條件良好,易保持適當的幹燥,不利於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生存與繁殖,有利於土壤的自淨。但由於客觀條件的限製,選擇理想的建場土壤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在雞舍的設計、施工、使用和其他日常管理上,設法彌補當地土壤的缺陷。

三、養雞場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的對象主要是大氣、水質、土壤及畜產品。當發現汙染時,應進一步追查其汙染源及汙染原因,並對汙染源進行定期觀測,以掌握汙染的變化與趨勢。通過對監測資料的綜合分析,可為養雞場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養雞場的環境監測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對汙染源的監測,即對雞場廢棄物中有害物質的濃度進行定期、定點測定,評價汙物對環境汙染的程度,並提出科學的防治對策;另一方麵是環境監測,即定期采集養雞場環境的大氣、水源、土壤、飼料等樣品,測定其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了解雞場環境汙染的情況,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發揮最佳生產效益。另外,還應定期測定畜產品中的殘留汙染物質,畜產品的質量可反映出雞場環境的綜合狀況。例如,雞場的水源、土壤被有害物質汙染,畜產品中則會出現汙染殘留物。

(一)空氣監測

空氣環境監測的內容以氨、硫化氫、二氧化碳為主,若為開放式雞舍或半開放式雞舍,還需測定粉塵和噪聲等。采樣的時間和頻率應根據汙染物的排出情況、氣象條件及汙染物的性質來確定。最好在一年四季各進行一次定期、定員測定,以了解一年四季的汙染情況和變化規律,找出汙染最嚴重的季節。就雞糞汙染而言,一般夏季最為嚴重。每次測定時至少連續監測5天,每天采樣3次以上,采樣點應具有代表性。一般以養雞場生產區中心為汙染中心點,如果場內糞便長期大量堆積而不能及時運出,也可以堆糞場等糞便集中地帶作為中心點,采樣高度一般以距地麵1.5米為宜。

(二)水質監測

可根據水源的種類、水質情況等確定具體監測次數及時間,若雞場水源為深層地下水,因其水質比較穩定,一年測1~2次即可;若是河流等地麵水,每季或每月應定時測定一次。此外,在枯水期和豐水期也應進行調查測定。若要了解汙染的連續變化情況,則有必要進行連續測定。水質監測指標主要包括:物理指標(水溫、顏色、濁度、臭味等)、化學指標(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三氮、總磷、pH等)、細菌學指標(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蛔蟲卵)。

(三)土壤監測

土壤監測主要是測定土壤中的汙染物含量。一般選擇在養雞場及場區周圍采集土壤樣品,並盡快送回實驗室,根據檢測內容,分別用規定的方法進行預處理及保存備用。

在環境監測中,除廣泛使用原子吸收光譜、氣相色譜、離子選擇電極等技術外,近代物理化學分析技術如中子活化分析、激光光譜分析等也逐步應用,使環境監測技術朝著快速、簡便、靈敏、準確的方向發展。另外,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種生物對環境中的汙染物質十分敏感,當受到有害物質損害時,會表現出各種症狀。如水中某些藻類如矽藻等,在種類與數量上的變化及魚類死亡或回避、消失等情況,可反映水體汙染的程度。可見,利用生物監測,可補充物理、化學分析法的不足,是一種簡便、廉價、有效、可行的環境監測措施。養雞場環境的生物監測可結合雞場的綠化設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