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養雞場場址選擇和雞舍設計(1 / 3)

雞場的規劃設計對建場投資、雞舍內外環境、生產成本與經濟效益都有密切的關係和長遠的影響。規劃設計合理的雞場可以為雞群創造適宜的生活、生長和生產環境,能滿足雞群的防疫要求,便於生產運行和管理,節約土地和投資,有利於雞場生產經營。

一、雞場場址選擇

場址的選擇是否合理,對建設投資、雞群的生產性能、健康狀況、生產效率、經濟效益等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場址的選擇要有周密考慮、統籌安排和比較長遠的規劃。在選擇場址的時候,應根據雞場的經營方式、生產規模和生產特點、飼養管理方式以及集約化程度並結合今後的發展潛力等基本情況,綜合考慮飼養、資金、地理等方麵的因素,本著便於使用、清潔衛生、投資少的原則進行。以下將從自然條件(包括地勢、地形、土質、水源水質、氣候條件等)、社會條件(包括交通、供電網絡等)和衛生防疫等條件進行說明。

(一)氣候條件

氣候是指與建築設計有關和造成雞場小氣候的氣候氣象資料,如氣溫、風力、風向、日照情況及災害性天氣的情況等。場址的氣候條件對雞場的規劃設計,例如總體布局、雞舍類型、結構、朝向與間距、防寒、防暑設計等以及雞舍內小氣候都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選擇場址時首先要調查了解當地的有關氣候氣象資料。主要包括:經度、緯度、海拔高度、年均氣溫、1月與7月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無霜期、土壤凍結深度、年降雨量與積雪深度、最大風力、冬季和夏季與全年主導風向、風向頻率、日照情況等。

(二)地勢地形

理想的雞場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勢高燥、排水方便、通風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雞場和雞舍切忌建在低窪潮濕處,夏季通風不良,雞舍排出的汙濁空氣會長時間滯留在雞場附近,造成空氣汙染,同時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病原微生物孳生和繁殖,使雞群發生疫病。但也不要建在山頂和高坡上,盡量向陽背風,保持場區小氣候條件的相對穩定,因高處風大不易保溫。雞場地麵要稍有一定坡度,一般以3%~5%為宜,便於排水,防止積水和雨後泥濘。此外,還應調查、勘察地質構造情況,離開斷層、滑坡或容易塌方的地段。

(三)水源水質

對水源的要求是:水量充足,水質良好,取用方便和便於防護。需要了解水的酸堿度、硬度、透明度,有無汙染源和有害化學物質等。最好不用地表水,如河流、湖泊中的水,因其水質易受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汙染,需人工淨化和消毒處理。相對而言,8~10米以下的深層地下水較好。這種水不受地麵的汙染,水質潔淨,無異味,水溫穩定,病原微生物、細菌、有機雜質較少,礦物質含量較多。目前,我國尚無雞的飲水衛生標準,但應要求飲水清亮純淨,符合人的公共衛生飲水標準。有了良好的水源,還要注意保護,以防受到汙染,影響生產。為此,雞場投產後,每年應監測水源水質兩次,並定期清洗供水係統。

(四)土質

養雞場場地的土質情況對雞隻有很大的影響。按照土壤的分類及各類土壤的特點,養雞場的場地以選擇過去未被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等病原體所汙染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這種土壤透氣透水性能好、雨季不會泥濘,能保持場區幹燥,而且導熱性小,熱容量較大,土溫比較穩定,對雞體的生長發育、衛生防疫、綠化種植等都比較適宜。但在一定地區內,由於受客觀條件的限製,選擇最理想的土壤是不容易的。這就需要在雞舍的設計、使用和日常管理上,設法彌補土壤的缺陷。

(五)供電條件

大中型雞場的生產、管理及生活等各個方麵都需用電,如雞舍的通風、照明、取暖、降溫、消毒、孵化、供水及飼料加工等,因此電源必須穩定、可靠、充足。所以,雞場應建在電源充足,用電方便之處,最好是雙路供電更有保障。大型或綜合性雞場還應自備發電機,以備停電時使用。

(六)交通狀況

為了方便飼料、產品及廢棄物的運進或運出,雞場不宜遠離交通線和城鎮,而且雞蛋、雛雞等在運輸過程中還不能顛簸,因此要求場址交通方便,道路平整,有利於與外界的業務聯係。但又不能太靠近交通要道、工廠和住宅區,以利於防疫和環境衛生。一般要求雞場與鐵路、幹線公路要保持較大的距離,與鐵路間的距離不應小於2000米,距主要公路不少於500米,距次級公路300米。雞場與公路之間應設有雞場專用道路。

(七)衛生防疫條件

雞場的防疫至關重要,雞群規模愈大,要求愈高。環境疫情對雞場防疫的影響很大,一方麵雞場要求不受汙染源的影響,另一方麵它自身所產生的糞便、汙水與廢氣對環境卻又是一種汙染源,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相互汙染。因此,雞場場址及其附近的獸醫防疫基礎與隔離條件是影響雞場成敗及維持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雞場不能建在舊雞場場址或曾有嚴重疫情曆史的地區,場址要遠離居民點、集貿市場、畜牧場、獸醫站、屠宰場、大型化工廠、采礦廠、皮革廠、肉品加工廠等汙染源,一般不應小於1500米,以避免環境汙染,利於衛生防疫。種雞場與商品雞場相比,這個距離應該更大。

經過認真調查與實際勘察,對上述各方麵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後,根據滿足防疫和環保要求,兼顧運輸方便和利於經營的原則,具體確定場址。

二、雞場場區的環境規劃

養雞場場址選定之後,應根據場地的地形、地勢和當地主風向,設計和安排場內不同建築功能區、道路、排水、綠化等地段的位置,隻有分區和布局合理才能有利於疫病的控製。

(一)雞場場區的布局規劃

具有一定規模的養雞場,按功能規劃可分為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生產輔助區及隔離區等,分區時應結合地形、地勢及主風向等因素科學安排,利於管理,利於生產,利於防疫,利於飼料和產品的運輸等。

1.生活區職工生活區,設在雞場的上風和地勢較高的地段,並與其他各區用圍牆隔開一定的距離,不致使雞場產生的不良氣味、排放的糞尿等汙染生活區,以保證職工生活區的良好環境衛生,也是雞群防疫的需要。

2.管理區雞場職工辦公和對外業務聯係區,建有相應的辦公室和接待室。為防止外來人員聯係工作時穿越生產區或職工家屬隨意進入生產區,管理區要建在靠外牆處,與生產區應有隔離設施,專用門出入。

3.生產區生產區是雞場的核心。因此,對生產區的規劃、布局應給予全麵、細致的研究。無論是專業性養雞場還是綜合性養雞場,為保證防疫安全,雞舍的布局應根據當地的主導風向和地勢,按孵化室、育雛舍、育成舍、成雞舍等順序排列設置。孵化室在上風向,成雞舍在下風向。這樣能使幼雛舍得到新鮮的空氣,減少發病機會,同時也能避免由成雞舍排出的汙濁空氣造成疫病傳播。場內育雛舍、育成舍、成雞舍之間間距應為30~50米,同區各幢雞舍之間應有10米以上間距,以利於通風和防疫。

孵化室與場外聯係較多,宜建在靠近管理區的入口處。大型養雞場最好單設孵化場,宜設在整個養雞場專用道路的入口處。小型養雞場也應在孵化室周圍設圍牆或隔離綠化帶。

4.輔助生產區主要包括有飼料庫、飼料加工車間、蛋貯存室、獸醫室和消毒更衣室等。這些設施和建築與生產及外界的聯係都比較密切,因此應靠近生產區前端,一麵對外,一麵朝向生產區,有專門飼料通道與雞場相通,以利於運輸與操作。但又應與生產區有一定距離,以利防疫。

5.隔離區隔離區是養雞場病雞、糞便等汙物集中之處,是衛生防疫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該區應設在全場的下風向和地勢最低處,且與其他分區的距離不小於500米。化糞池的設置既應考慮雞糞便於由雞舍運出、又應便於運到田間施用。病雞隔離舍及處理病死雞的屍坑或焚屍爐等設施,應盡可能與外界隔絕,四周應有天然的或人工的隔離屏障(如界溝、圍牆、柵欄或濃密的喬灌木混合林等),設單獨的通路與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