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雞常見病防治 (四)(1 / 3)

(七)禽綠膿杆菌病

禽綠膿杆菌病是由綠膿杆菌引起雛雞和青年雞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特征是發病急、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臨床表現為敗血症、關節炎和眼炎。該病在以前並不多見,20世紀80年代後隨集約化養禽業的發展,其發病率明顯上升,至今許多地方均有本病發生的報道,給養雞業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已引起人們的重視。

病原綠膿杆菌又稱銅綠假單胞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為兩端鈍圓的短小杆菌。細菌大小為1.5~3.0?m×0.5~0.7?m,呈單在、成對排列,有時形成短鏈狀。能運動,菌體一端有一根鞭毛。

本菌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形成的菌落為圓形,中等大小,隆起,濕潤粘稠,多數邊緣整齊(用低倍鏡觀察邊緣薄而不齊,似葵花瓣狀),淡綠色,菌落周圍的培養基為藍綠色,有芳香氣味;在普通肉湯中培養24h呈均勻渾濁,繼續培養至72h可產生菌膜,培養液呈藍綠色,並且呈粘糊狀,用接種環取少許能拉成絲狀;具有藍綠色熒光和芳香氣味。

綠膿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土壤、水、動物腸內容物及體表等處都有本菌存在。菌體O抗原有兩種成分,一為內毒素蛋白,是一種保護性抗原,另一為酯多糖,具有特異性,根據其結構可將銅綠假單胞菌分成12個血清型。

綠膿杆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潮濕處能長期生存,對紫外線不敏感,濕熱55℃1小時才被殺滅。

流行特點禽類中以雞易感性高,該病主要危害雛雞,發病多為1~5日齡,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不一。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經傷口感染,1日齡雛雞注射馬立克氏病疫苗時,因注射器、注射針頭、注射部位消毒不徹底或稀釋液汙染等常會造成本病的發生。注射疫苗後當晚即會出現死亡,2~5日齡為死亡高峰,死亡率為30%~60%。孵化環境太髒、種蛋及孵化用具消毒不嚴、雞群密度過大及各種應激均會促使本病的發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季出雛季節多發。雛雞對綠膿杆菌的易感性最高,隨著日齡的增加,易感性越來越低。

臨床症狀病雞表現精神沉鬱,兩翅下垂,食欲下降或廢絕,排出淡黃綠色水樣稀糞,嚴重者糞便中帶有血絲;腹部膨大,手壓柔軟,病雞後期呈腹式呼吸;有的雞眼半閉或全閉,流淚,眼周圍水腫,水腫部破裂流出液體,形成結痂,角膜或眼前房混濁,常造成單側眼失明。頸部皮下水腫,有的蔓延到胸部、腹部和兩腿內側皮下。

病理變化病死雛雞的頸部、胸腹部,有時兩腿內側皮下有大量黃綠色膠凍樣滲出物,肌肉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腹腔積液。肝髒腫脹,質脆易碎,呈土黃色,有針頭大淡黃色壞死點,膽囊充盈。心包積液,心冠脂肪出血,呈膠凍樣浸潤,心內、外膜有出血斑點。腎髒腫大,表麵有出血點。肺髒充血、出血,肺小葉呈紫紅色或大理石樣病變。腺胃黏膜脫落,肌胃黏膜有出血斑,易於剝離,腸黏膜充血、出血嚴重。脾腫大,有出血小點。氣囊混濁、增厚。卵黃吸收不良,卵黃液稀薄或呈豆渣樣。

診斷本病主要危害初生雛雞,多數雛雞從2日齡開始死亡,死亡高峰集中在3~5日齡,隨後迅速下降。本病的感染多為注射馬立克氏病疫苗時汙染了針頭和注射器引起,不注苗的公雛常不發病,結合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防治

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工作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孵化室應加強種蛋、孵化設備及環境的消毒。接種馬立克氏疫苗前,對接種室、所用器具及人員進行嚴格的消毒,接種器具經煮沸消毒後必須在12小時內使用,否則要重新做消毒處理。對5日齡內的雛雞最好飲用溫開水,避免水源汙染造成早期感染。

治療措施

慶大黴素按每千克體重2000IU,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硫酸丁胺卡那黴素按每千克體重5~7.5mg,肌肉注射,每日2次。多黏菌素按每千克體重2~5萬IU,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4天。妥布黴素按每千克體重3~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用3~5天;或每升水加25~50mg,混飲,連用3~5天。環丙沙星按每千克飼料加入100mg,混飼,連用3~5天;或每升水加入50mg,混飲,連用3~5天。

(八)禽大腸杆菌病

禽大腸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不同類型疾病的總稱,包括大腸杆菌性敗血症、肉芽腫、臍炎、全眼球炎、輸卵管炎、卵黃囊炎和臍炎等。

本病的發生持續於整個養雞周期,從雞的胚胎期至產蛋期均可發生。隨著我國養禽業的迅猛發展,該病在各地廣為流行,並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近年來已上升為對養禽業危害最大、防治最棘手的疾病之一。

病原大腸埃希氏杆菌又稱大腸杆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短杆菌,大小為1.1~1.5μm×2.0~6.0μm,無芽胞,有鞭毛,能運動,部分菌株有莢膜,有些菌株表麵有一種具有毒力因子的粘附性纖毛。本菌屬兼性厭氧菌,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良好。

大腸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空氣、水源和土壤中均有本菌存在。在健康的人、畜禽的消化道,特別是大腸內容物中均有大腸杆菌,雛雞出殼後的第1天在其腸道中就有大腸杆菌,並成為常住菌。這些常住菌多為非致病性的大腸杆菌。

病原性大腸杆菌和非病原性大腸杆菌在形態、染色反應、培養特性等方麵無差別,但抗原構造不同。大腸杆菌有菌體抗原(O)、莢膜抗原(K)以及鞭毛抗原(H)等三種。O抗原有171種,K抗原有103種,H抗有64種。根據抗原成份的不同,將大腸杆菌分為許多血清型。O抗原,是光滑型細菌溶解後釋放出的內毒素,其化學組成是多糖—磷脂複合物。K抗原,是含有2%還原糖的聚合酸,與細菌的毒力有關,能幹擾O凝集反應,根據K抗原的熱穩定性,可將其分為L、A及B三種。H抗原,由蛋白質組成,因與細菌致病力關係不大,故在大腸杆菌分離株的鑒定中不常用。一個完整的血清型應由這三種抗原的組合。目前已知有些血清型是對動物有致病性的,而有些血清型是屬非致病性的,並且不同動物及不同地區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不完全一樣。在世界許多地區的有關血清型的調查結果表明,與禽病相關的大腸杆菌血清型有70餘個,我國已發現50餘種,其中最常見的血清型是O1、O2、O7、O15、O18、O35和O78等。

大腸杆菌對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屬中等,對物理和化學因素較敏感,在50℃經30分鍾、60℃經15分鍾均可被殺死,常用的消毒劑可在數分鍾內殺死大腸杆菌。121℃高壓滅菌立即死亡。大腸杆菌在水、糞便和塵埃中可存活數周或數月之久。本菌對石炭酸高度敏感,但有黏液和糞便存在時會降低這些消毒劑的效果。

流行特點各種禽類對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雞、火雞為常見,肉雞更易感。其他如鴿、鵪鶉、鷓鴣等亦有發生。各種年齡的家禽都能感染,但幼禽更易感(3~6周齡)。成年禽特別是產蛋禽發生本病,除死亡造成直接損失外,引進產蛋量下降以及淘汰禽商用價值降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較為多見。如果飼養密度大,場地舊、環境已被嚴重汙染者,則本病可以隨時發生。

本病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行傳播。

1.通過種蛋傳播:一方麵種蛋產出後被糞便等髒物汙染,在蛋溫降至環境溫度的過程中,蛋殼表麵汙染的大腸杆菌很容易通過蛋殼屏障進入蛋內,發生由蛋外感染;另一方麵患有大腸杆菌性卵巢和輸卵管炎的母雞,在蛋的形成過程中本菌即可進入蛋內,而造成垂直傳播。

2.通過呼吸道感染:10~20日齡雛雞或6~10周齡的中雛的氣囊炎、敗血症等多由呼吸道感染而發生。禽致病性大腸杆菌汙染空氣後被易感雞隻吸入,進入下呼吸道後侵入血流而引起發病;經呼吸道侵入後也可直接定著在氣囊上,大量增殖,引起氣囊炎和敗血症。

3.通過消化道感染:致病性大腸杆菌,經糞便排出後,汙染了墊料、飼料、飲水,繼而引發本病,尤以水源被汙染最為常見。

臨床症狀

由致病性大腸杆菌引起的疾病在臨床上表現多種類型。

1.急性敗血症主要發生於雛雞和4月齡以下的青年雞,尤以肉雞群多見。潛伏期數小時至3天不等。病雞常無特殊症狀而突然死亡。部分肉雞表現精神萎頓,羽毛鬆亂,食欲下降或廢絕,飲水增多,腹部脹滿,出現白色或黃綠色下痢,糞便內混有黏液和泡沫。有的出現仰頭、扭頭、足趾麻痹等神經症狀。病程一般5~7天。死亡率可達50%以上。

2.卵黃性腹膜炎為種母雞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多零星散發。是由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時使大腸杆菌進入輸卵管而產生的炎症,炎症產物使輸卵管傘部粘連,漏鬥部的喇叭口在排卵時不能打開,卵泡落入腹腔而引起本病。病雞消瘦,產蛋停止,後腹部常脹大下垂,動作緩慢或小心移動。有的較快死亡,也有的拖延很久。病程約2~10天。少數病雞可自愈,但不能恢複產蛋。

3.輸卵管炎多見於產蛋期母雞。病雞精神萎頓,雞冠萎縮,食欲下降,產蛋量下降或停止,產畸形蛋和內含大腸杆菌的帶菌蛋。

4.關節炎多見於幼、中雛雞,一般呈慢性經過。病雞常有一側或兩側跗關節腫脹、跛行,有時也發生在其他關節。

5.肉芽腫病雞精神沉鬱,食欲減退,活動減少或離群呆立,羽毛蓬亂,雞冠暗紫色,有的雞出現黃白色下痢,病雞均以死亡告終。

6.卵黃囊炎和臍炎為雛雞的卵黃囊、臍部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主要發生於孵化後期的胚胎及1~2周齡的雛雞。表現卵黃吸收不良,臍部閉合不全,腹部脹大下垂,排白色或黃綠色泥土樣稀糞,出殼後第一天或延續幾天後死亡。死亡率為3%~10%,有時高達40%。

7.全眼球炎病雞眼瞼腫脹、流淚、羞明,瞳孔逐漸出現白色渾濁、角膜渾濁、眼球前房積膿,時有萎縮、壞死、失明。在雞群中常出現一側性失明症。

病理變化

1.急性敗血症胸肌充血,腹腔大量積液。肝髒鬱血、腫大,質地脆弱,呈暗紫色,在其表麵常覆蓋開一層灰白色或淡黃色纖維素膜,肝表麵和實質內有灰白色壞死灶。膽囊腫大,充滿膽汁。心包積液,心包膜混濁、增厚,有大量灰白色絨毛狀或片狀的纖維素性附著物。氣囊增厚混濁。肺髒有不同程度的鬱血和水腫。脾、腎多有充血和鬱血的變化。有時腹膜與肌胃或腸管粘連。腸黏膜呈不同程度炎症和出血,腸內充有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