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卵黃性腹膜炎剖檢可見腹腔內積有大量黃色腥臭的液體和卵黃碎塊。腸係膜、腸管相互粘連。輸卵管黏膜有針尖狀出血點,管腔中常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凝塊。
3.輸卵管炎剖檢可見輸卵管充血、出血,或內有多量分泌物,輸卵管壁擴張變薄,內含幹酪樣壞死物,呈條索狀或塊狀,並可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大,剖開輸卵管可聞到惡臭味。
4.關節炎剖檢可見關節腔積液或有幹酪樣物,關節麵粗糙。在此類病雞的關節中常可分離到大腸杆菌。
5.肉芽腫剖檢可見十二指腸、盲腸、肝髒、腸係膜、脾髒出現肉芽腫。重症病例還出現於心髒、腎髒、卵巢及皮膚等。肉芽腫小如米粒大至雞蛋狀,呈黃白色。小節結切麵多汁,有彈性、呈射狀結構;大節結中心堅硬,呈黃白色或灰黃色,其外有堅硬度各異的被膜,其色澤呈藍灰色或藍灰黃色,有時大結節內還有許多小結節,有的結節中心發生壞死性崩解。
6.卵黃囊炎和臍炎剖檢可見臍環發炎,其周圍有炎性腫脹,局部皮下膠樣浸潤,或由黏性或出血性分泌物浸潤。病灶近處腹壁水腫,呈紫紅色,有時出現壞死灶。臍環多不能完全封閉,常由卵黃凝塊堵塞。卵黃囊膜菲薄,卵黃吸收不良,卵黃呈黃褐色泥糊狀、或呈青綠色水樣,或混有幹酪樣顆粒狀物。
診斷盡管禽大腸杆菌病病型複雜,流行狀況、臨床表現、病理變化等均有差異,另外還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給大腸杆菌病的診斷帶來困難。但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診症狀,尤其是病理變化,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作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
防治
預防措施: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注意育雛期溫度和通風,控製飼養密度,雞舍環境和用具需經常清洗和消毒。注意飲水、飼料衛生。種雞場應及時集蛋,每天收蛋4次,髒蛋要擦幹淨。對經常發生本病的養殖場,可選用對本菌敏感的藥物混入飼料或飲水進行藥物預防,或使用自家滅活菌苗進行預防。
治療措施:
近年來許多地方分離到具有抗藥性的大腸杆菌菌株,其原因是飼料中長期添加低濃度抗生素或化學抗菌性藥物,使雞場中不敏感菌株有增加的趨勢。
治療時應先將分離出的致病性菌株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出高度敏感藥物供臨床上使用。如無條件進行藥敏試驗的雞場,用藥時應先選用平時未曾使用過的抗菌藥物,並要注意交替用藥,給藥時間要早,療程要足。
目前認為較為有效的藥物有頭孢黴素、慶大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阿莫西林、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等。多采用飲水給藥或拌料給藥的方法,也有少數采用注射給藥的方法。
環丙沙星或恩諾沙星50mg/L,混飲,連用3~5天;阿莫西林100mg/L,混飲,連用3~5天;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30~120mg/L,混飲,或40mg/kg,混飼,或每千克體重30~40mg,肌肉注射,均連用3~5天;新黴素200mg/kg,混飼,或100mg/L,混飲,由於該藥在腸道中不易吸收,隻宜用於發病早期的預防性投藥或治療大腸杆菌引起的腸炎。四環素類藥物200~600mg/kg,混飼,連用3~4天。
三、其他傳染病
(一)雞慢性呼吸道病
雞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雞毒支原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咳嗽、流鼻汁和呼吸時發生囉音。
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
病原雞毒支原體屬於支原體科、支原體屬的成員,呈圓形或卵圓形,大小為0.25~0.5um,革蘭氏染色陰性,能夠自體繁殖,構造簡單,能夠通過細菌濾器。對培養條件要求較高,且長生緩慢,在瓊脂培養基上需培養3~10天。雞毒支原體能凝集雞的紅細胞,非致病的支原體無此特性。
雞毒支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離體後很快失去活力,一般常用的消毒藥均能將其殺死,低溫有利於存活,4℃能存活10~20天。對青黴素、新黴素和磺胺類藥物有抵抗力。但對支原淨、泰樂菌素、鏈黴素、四環素、紅黴素敏感。
流行特點病雞和隱性感染雞是本病的傳染源。本病主要發生於雞和火雞,鴿、珍珠雞、鵪鶉等也可感染。病原可通過飛沫或塵埃經呼吸道吸入感染,也能通過消化道或交配傳播。此外,經由種蛋垂直傳播往往是本病代代相傳的重要原因。為4~18周齡的肉用仔雞和5~16周齡的火雞最易爆發本病,感染後死亡率也高。成年雞多為隱性感染或散發。
本病在雞群中傳播緩慢,故稱慢性呼吸道病,但在新發病雞群中傳播較快。各種不良誘因如衛生不良、雞群擁擠、通風不良、飼料突變等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寒冷季節尤為嚴重。
症狀潛伏期4~12天。典型症狀多見於幼齡病雞。病雞食欲下降,體重減輕,後期消瘦。發病初期可見上呼吸道及鄰近組織黏膜發炎,出現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打噴嚏、竇炎、結膜炎,隨病情發展可見到喘息和咳嗽症狀,後期由於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喘息和咳嗽更為嚴重,並出現氣管囉音。由於呼鼻腔和眶下竇蓄積滲出物,可引起臉部腫脹。結膜炎可由漿液性發展為化膿性,使眼瞼粘連,甚至出現幹酪樣物或失明。死亡率為5%~30%。病程約1個月。
成年雞的臨床特征是氣管囉音,流鼻液,咳嗽,采食量減少,體重減輕,產蛋量下降,種蛋的孵化率降低,新生雛雞的生命力不強。本病一旦並發其他細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其病情會加重,病死率將明顯上升。
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呼吸器官,其中氣囊的病變具有特征性。胸腹部氣囊呈纖維素性變化,氣囊膜增厚和混濁,囊壁上附有黃白色念珠狀的幹酪樣滲出物。鼻腔中有淡黃色惡臭黏液,氣管黏膜增厚、充血、出血,表麵有粘稠或豆渣樣滲出物。有肺炎症狀的可見支氣管內有灰白色或紅褐色的黏液。嚴重的還可見有纖維性化膿性肝被膜炎和心包炎,肝表麵有淺黃色的黏液膜。
組織學變化是病變部黏膜水腫增厚,黏液腺增生,黏膜下有大量單核細胞浸潤,形成淋巴組織增生的小結節。
診斷根據該病病程較長,多發生於1~2月齡雞,主要中呼吸道炎症,流鼻液,咳喘,打噴嚏及竇炎等症狀氣囊膜增厚混濁等病變,可作出初步診斷。但應與雞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及曲黴菌病相區別。
確診須進行病原分離鑒定或血清學檢查。
防治
預防措施: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是在種雞群中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查,凡是陽性雞應立即剔除,逐步建立無病雞群。除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查外,對種用母雞每月至少注射一次鏈黴素,200mg/隻,同時在飼料中加入土黴素或強力黴素,連用1周,對減少種蛋中的病原體有一定的作用。
種蛋在孵化前經一般性清洗後,加溫至37℃~38℃,立即放入5℃左右的含1.0g/kg的紅黴素或泰樂菌素水溶液中浸泡15~20分鍾,使藥物進入蛋內,可減少蛋內病原體。對1日齡內的雛雞用鏈黴素(200mg/隻)進行滴鼻,在3~4周齡時重複滴鼻1次,可控製本病的發生。
現已有弱毒苗和油乳劑滅活苗應用。目前使用的弱毒苗為F株苗。F株致病力輕微,可與新城疫弱毒疫苗同時接種,無相互幹擾現象,免疫保護力可達85%以上,免疫期在7個月以上,可經點眼或飲水免疫,但不宜滴鼻免疫。種雞或蛋雞可於6~8周齡和開產前各免疫一次。油乳劑滅活苗免疫效果較好,雛雞1~4周齡肌注一次的免疫期可達6個月,開產前再肌注1次可切斷經卵垂直傳播。
治療措施:對感染雞群用藥物進行預防或對發病雞群進行治療。具有良好效果的藥物有泰樂菌素,泰妙菌素、強力黴素、紅黴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北裏黴素等。泰樂菌素,每升水加入500mg,混飲,或每千克飼料加入1g,混飼,連用5天。泰妙菌素,每升水中加入250mg,混飲,連用5~7天。強力黴素,每千克飼料加入100~200mg,混飼,連用3~5天。紅黴素,每升水中加入120mg,混飲,連用3~5天。恩諾沙星,每升水中加入50mg,混飲,連用3~5天。環丙沙星,每升水中加入70mg,混飲,或每千克飼料加入100~200mg,混飼,連用3~5天。北裏黴素,每千克飼料加入330~500mg,混飼,連用5~7天,或每升水加入250~500mg,混飲,連用3~5天。
(二)曲黴菌病
曲黴菌病是由真菌中的曲黴菌引起的多種禽類、哺乳動物及人類的真菌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器官。幼禽常急性暴發,成禽及哺乳動物為散發。病的特征是在組織器官中,尤其是在肺和氣囊發生炎症和形成小結節,故又稱黴菌性肺炎。
本病在世界各地分布。
病原病原主要為子囊菌綱、曲黴菌屬的煙曲黴菌,此外黑曲黴菌、黃曲黴菌以及白地黴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這些黴菌及產生的孢子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稻草、本屑、穀物、黴變飼料及地麵、牆壁、用具和空氣中都有可能存在。有些曲黴菌能產生毒素,對血液、神經和組織等具有毒害作用,以致發生肝硬化和肝癌。
曲黴菌為需氧菌,在室溫至37℃中都能生長。在一般黴菌培養基上經24~48小時培養後,形成白色絨毛狀菌落,以後變為淡綠色、黑藍色以至黑色。
曲黴菌的孢子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強,在自然環境中至少可存活1年,煮沸後5分鍾才能殺死,在一般的消毒液中需1~3小時才能被滅活。
流行特點曲黴菌病對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雞均或感染,但以幼雞尤其是肉用仔雞的易感性最高,常呈急性爆發和急性經過,成年雞僅為散發。出殼後的雛雞在進入被煙曲黴菌汙染的育雛間後2小時,即可開始發病。飼養管理不善,飼料品質差,缺乏維生素,育雛間潮濕,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本病常發生於多雨潮濕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