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講:“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真正從公心出發、從公正著眼,就不會被花言巧語蒙蔽、讓個人偏好左右;才能做到不爭名、不攬功、不圖利,甘為“人梯”、善為“伯樂”,唯賢是舉,舉賢不忌能、無私又無畏;才能把那些能幹事、會幹事、幹成事、不出事的人充實到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中去。
第一節秉著一顆“公心”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為政之道,首在擇人”。選人用人是領導幹部的職責所在,可是要選好人、用對人,也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在選人用人的過程中,除了過好政策法規知曉關,抓好各項製度落實關,把好選人用人“透明”關的同時,作為領導幹部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更應常懷一顆無私欲的、無感情色彩的“公心”,即要大公無私,是出於對事業的考慮,而不是拉關係、搞暗箱操作,更不得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秉承“公心”辦事,也是領導者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和修養。
據報道,某縣法院院長主持法院黨組會議,不經考試招錄自己的兒子為後勤人員。這個崗位雖不是公務員,但有人事部門的正式編製、由財政統發工資、簽無固定期限合同,是名副其實的“鐵飯碗”。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位院長的兒子還有些智障,不具備正常的工作能力。
這位院長任用自己智障兒子的事情一經報道,遭到了人們的強烈譴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不是領導一家之單位,幹事創業、為人民服務事業不是領導一人之事業,領導幹部應有以單位為重、以事業為念、以發展為要的公德,破除任人以、私任人唯親的弊端,通過公平、公開、公正渠道,讓那些有德操、有才能、有思想的人才脫穎而出,使選用的人才真正適應單位發展、事業繁榮。古人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位院長如果能把自己的私心和對單位事業發展的公心兼顧起來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懷抱公平之心,是一個人德高品正的表現,更是用人辦事的準則。領導幹部用人辦事若能大公無私,就會獲得群眾與部屬的敬重和信任;倘若辦事不公平,偏袒喜歡的人,或者趨炎附勢,便會敗壞風氣,破壞正常秩序。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就是一個能秉承“公心”辦事的人。
貞觀元年,唐太宗召重臣長孫無忌入宮議事。長孫無忌匆忙之中忘記了解下身上的佩刀,徑直而入。由於他是太宗身邊近臣,私交甚厚,守門校尉也沒有認真檢查。等長孫出來的時候,守門校尉才發現他身上掛著佩刀。按照唐律,臣子攜帶兵器入宮禁被視為對皇帝的不敬和威脅,所以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都觸犯了法律。
這件事報告給了唐太宗,唐太宗感到非常棘手。唐太宗與長孫無忌兩人私交深厚,一方麵,長孫無忌戰功卓著,李淵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便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長孫無忌又是這場政變的策劃和組織者之一。另一方麵,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如按律處置,長孫無忌必死無疑,但就造成了忘恩負義、不顧親情。而如果不處置這件事,則枉法徇情,難以服眾。唐太宗思來想去,就召集大臣們到朝堂之上,讓大家討論此案該如何處理。
當朝宰相封德彝認為,長孫無忌隻是—時疏忽,不能算作犯法,應改判徒刑兩年,按照貴族官僚徒刑可用銅來贖罪的規定改罰贖銅20斤;而校尉麻痹大意,沒有及時發現長孫無忌帶刀,應判死罪。唐太宗聽後,甚合心意,這樣就可免長孫死罪,隻罰金就可以了。
這時,大理少卿戴胄挺身而出,認為這樣有失公平,於是據理力爭道:“無忌帶刀入宮,校尉沒有發覺,兩方麵都是由於一時疏忽,如果量刑,應一視同仁,怎麼能重此輕彼呢?陛下若念無忌之功勞,便不交由法司依法律處斷,這樣的那固然會寬恕長孫無忌,但若依法律,僅罰銅是遠遠不夠的。守門校尉因無忌而致罪,若論過失,二人一樣。若一人生,一人死,有悖於情理。所以,請對校尉也從輕發落。”
唐太宗聽後,無話可說,就吩咐大臣們繼續討論。再次商議時,宰相封德彝仍然維持自己原來的意見,戴胄也寸步不讓,堅決要求據法重新判決。唐太宗覺得戴胄說得有理,終於接受他的意見,將長孫無忌和校尉都予免罪。
長孫無忌和封德彝都大權在握,更有皇帝偏袒。可是戴胄不畏權貴,秉公直言,堅持公平斷案,正因為他態度公平合理,唐太宗最終才采納了他的意見。
曆覽古今往事,公平之心不可缺。在失去街亭之後,盡管馬謖與諸葛亮素有交情,諸葛亮要以公平服眾,也不得不揮淚斬了馬謖,才不至於在日後出現類似事件時有人說三道四。同樣,曹操曾規定,任何人的馬隻要進入百姓的田地破壞了莊稼就要格殺勿論。但當他自己的坐騎誤入田地後,曹操也“割發代首”,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了他執法的公平之心。
俗話說:“公道自在人心”,“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在選人用人上,公道不公道,隻有幹部知道,也隻有群眾知道。如果選人者出於公心,自己公正,那麼心術就正,選人用人就會公正。正所謂“有公心在,則權色難侵”,作為領導幹部,應提高自身素質,以對黨和人民負責的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拋棄私心雜念,懷揣一顆“公心”,從事關黨和國家發展、事關地方發展的大局出發,這樣真正的人才會有機會登場。
第二節克服嫉賢妒能
伏爾泰說:“凡缺乏才能和意誌的人,最容易產生嫉妒。”古今中外,關於嫉賢妒能的事情很多,如龐涓殘害孫臏,李斯陷害韓非,曹操殺楊修,周瑜悲歎“既生瑜,何生亮”。相傳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宋之問看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極其喜愛,就問劉希夷有沒有示之於人,得到否定的回答後,便央求劉希夷把這兩句送給他,隨後用在了自己的長詩《有所思》裏。詩人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凝聚著自己的心血,豈能隨隨便便拿來送人情?劉希夷沒守信用,在答應送詩給宋之問以後卻又公之於眾。宋之問惱羞成怒,遂叫人用土袋將劉希夷活生生地壓死。可見,嫉妒的危害有多大。
嫉妒的範圍很廣泛,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兄弟之間都有存在的可能。但是,一般來說,嫉妒最容易發生在與自己熟悉的圈子裏,人最容易嫉妒與自身狀況大體相當的人。人們不會去嫉妒名人的豐功偉績,不會嫉妒百萬富翁的財富,卻不能容忍自己身邊的人比自己進步快、運氣比自己好。
有一家大毛紡廠,原先該廠正副廠長能通力配合,管理協調,工人積極性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廠子效益一直不錯。但是有一年,正廠長出國進修,來了個代理廠長,而這位代理廠長是位嫉賢妒能的人,他認為副廠長在廠裏根基深,業務水平比他高,他新上任,在不少問題上是副廠長說了算,嚴重影響了他的威信。於是,找借口將副廠長調至其他廠,而把一直跟他工作的秘書提為副廠長,並把一批唯命是從、不學無術的人提拔到各級崗位上來。結果廠裏烏煙瘴氣,不少能力強的人才被迫先後離廠到別處工作,形成了“武大郎開店”的局麵。該廠當年產值就下降百分之兒,第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五。直至廠長出國回來,局麵才扭轉。
這位代理廠長嫉妒副廠長,就是因為兩人地位相當,所以對副廠長比自己做得好而感到酸溜溜地不舒服。其實,嫉妒之心是一種正常的情感,是擁有正常心態的證明,人皆有之。比如,看見自己想做而無法做到的事情,別人卻可以輕易地完成,因而出現嫉妒的情緒,就屬於正常的心理行為。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正在嫉妒的情緒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嫉妒就變成了一樁壞事。
領導幹部嫉賢妒能更是貽害無窮。當國家需要成千上萬才華橫溢的人才的時候,嫉賢妒能的白眼、紅眼、非議、嘲諷,使人才不僅不能脫穎而出,反而身處困境、逆境,心灰意冷。當現代化建設需要多方麵人才通力合作的時候,相斥、相輕、暗鬥、明爭,使彼此力量抵消,無法擰成一股繩。在嫉賢妒能之邪風把一個個賢能之士吹散吹倒的地方,難免讓一些平庸之輩成為坐食其利的漁翁。
報載,某縣召開政協七屆三次會議,在開幕大會,縣政協委員、縣委辦副主任胡某做了關於招商引資的發言。據在縣委工作的一位領導說:“發言很有水平,指出了招商引資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然而,這一“有水平”的發言卻引起了縣委書記鄭某的不悅。他當場指出胡某的發言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個人主義膨脹,還批評了縣政協主席和縣委辦主任,責怪他們不對發言材料把好關,並要求把發言材料收回。
會後,縣委書記鄭某立即召集了縣長、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縣紀委書記、縣委辦主任等開了一個小會。在這個小會上,鄭某講了幾點意見,大意如下:一、胡某有政治野心,目無組織紀律,個人英雄主義膨脹;二、停止胡某縣委辦副主任職務,交出辦公室鑰匙;三、要胡某下農村帶隊搞兩個月,回後另行安排,調一般科局任副職;四、胡某要向縣委寫出深刻檢討。
現在,全國各地都通過不同形式廣納賢言,傾聽不同階層的意見和建議。不管政協委員胡某的意見建議是否符合實際,總是體現了他一個人的思想和見解,有其個人的閃光點。而且胡某在縣委辦工作,對縣情和縣委動態掌握的比較清楚,寫出的發言材料肯定會緊貼縣委的決定。結果,這樣的發言材料居然引來了縣委書記的不悅,政協委員也受到了不應當的處分,實在是不可思議。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胡某的“發言很有水平,指出了招商引資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所以,鄭某就產生了嫉賢妒能的狹隘心理。另外,胡某“有政治野心”,就讓人聽著有點封建社會皇家篡位的意思,縣委書記鄭某顯然把自己當成了土皇帝,其素質修養之低可見一斑。
嫉賢妒能是阻礙社會進步的一大障礙。如果一個領導幹部總是用心別人勝過自己,過分分心去考慮如何戰勝別人,把精力放在為別人設置障礙上,總設法找別人的毛病,挑別人的刺,他不僅不能選出真正的人才,也不能在自己的事業上取得進步。美國加州大學查爾斯·加菲爾德教授在對各行各業一千五百個事業上有成就的人進行研究後認為,這些成功者有一些共同特點,其中一條就是這些人是在與自己競爭而不是與他人競爭。他們想的是盡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樂於集體協作。他們懂得,集體的智慧更利於解決棘手的問題,而很少想到怎麼打敗對手。
經濟要振興,科技要飛躍,國家要強盛,沒有各行各業出類拔萃的人才,沒有各種人才竭誠盡力的貢獻,都會化為泡影。而嫉賢妒能之心,隻能僵化關係,影響工作,阻礙進步。領導幹部要在自己的崗位做出貢獻,做到知人善任,就一定要克服私念,正確認識自己,學會替人著想,克服嫉賢妒能之心。
第三節具備容人之量
寬容大度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所作為的人,除了自身擁有卓越的才智和執著的追求以外,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秉性,那就是心胸寬廣,能夠以寬廣的心胸去對待世間萬物。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心胸寬廣不僅是領導者的為政之道,也是做一個成功領導者的基本素質。
領導幹部具備容人之量,首先能夠容忍有毛病、有缺點的人,不計較細枝末節,不求全責備,更不能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古人雲:“水之情則無魚,人隻察則無徒”。如果把自己看得過於高潔,而對別人的毛病和缺點看得過於嚴重,對人的要求過於嚴苛,就難免使人對自己敬而遠之,以至於“曲高和寡”,失去凝聚力和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