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知人善任就要練就識才慧眼(1 / 3)

“善任”先要“知人”、“識才”,就是要切實貫徹黨在選人用人問題上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以科學的方法全麵、準確、動態地考察和了解幹部的背景情況、現實表現、能力素質、工作業績等,進而客觀公正地評價幹部、科學準確地識別人才,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優秀幹部提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如果是憑領導幹部個人的主觀印象和好惡識別人,就會錯過賢才,埋沒人才。

第一節不可以貌取人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領導識人不可隻觀其相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其貌不揚的人才華橫溢,相反也有不少相貌堂堂的人卻是平庸之輩。通過相貌、表情、資曆、門第等外在的表象來了解人,隻是識別人才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將其視為辨別人才的唯一憑據。如果領導者隻靠相貌來下定論,就很可能會看錯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三國時期,以善於識人而著稱的東吳國君孫權,就曾因以貌取人,而喪失了一員大將。周瑜死後,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說龐統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孫權聽後十分高興,但當他見到龐統後,卻心中不悅。因為龐統長得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並且龐統又不推崇周瑜。孫權一向器重周瑜,他一聽就更加不高興了,他認為龐統是一個狂人,沒什麼大用。魯肅見孫權沒看中龐統,於是便提醒他說,在赤壁大戰時,龐統曾獻上連環計,立下奇功。魯肅本以為會以此說服孫權,然而,孫權固執己見,最終還是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非常欣賞龐統的才華,於是轉而又將龐統推薦給了愛才心切的劉備。誰知,劉備也與孫權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醜陋,就沒有重用他,隻是讓他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龐統雖有曠世才華,卻因相貌醜陋,而幾次遭到冷落,不得重用。後來,還是性情直率的張飛發現了龐統的才華,於是在劉備麵前極力推薦,劉備這才任用龐統為副軍師,後來事實證明龐統的確是個人才。

一個人有沒有才華取決於其內在的智慧,而不取決於其外在的相貌。領導者識別人才,要看本質而不能看表麵。無論其外在的相貌如何、年紀大小,都應當一視同仁,而不要因為其相貌醜陋,或者外在的某些表象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觀點,而放棄人才。

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穆公,聽說百裏奚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於是便想重用百裏奚,可是當他見到百裏奚時,發現他已經白發蒼蒼了,心裏頓時感到有些失望。

百裏奚看出了秦穆公的心思,便對他說:“大王若是要我上山追禽逐獸,臣確實老了;但如果大王要與臣坐議國事,運籌帷幄,臣還算是年輕的。當年薑子牙八十歲的時候,在渭水之濱垂釣,姬昌訪賢,將其拜為尚父,輔助文王、武王、成王三代,奠定了西周王朝幾百年的基業。臣如今遇到明君,與薑太公相比,還年輕十歲呢。”

秦穆公聽後茅塞頓開,終於任用了百裏奚。百裏奚也確實有才華,輔助秦穆公成就了一番大業。

曆史上以貌取人的事例有許多,現代領導者應當從那些事例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識別人才,是知人善任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走錯了,那麼就會影響到以後的工作。所以,領導者必須要練就一雙慧眼,識別真正的人才。我國古代的薑子牙就是一位非常善於識別人才的領導,他認為選將不能以外表為準,並留給後人了一個值得深思與學習的觀點:“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有賢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不決者;有果敢而不能者;有倥倥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詭激而有功效者;有外用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者;有嘀嘀而反靜愨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跡,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薑子牙提出了十五種外表與內在不相符的狀態,身為領導者應當有能力從中辨別,不要被他人的外貌所迷惑,也不要因為外貌而否定他人的才華。

領導者識別人才,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學問。在識別人才時,要客觀公正,不要以外表相貌來判斷,更不要以個人好惡來選擇,隻有這樣才能避免看錯人。否則,一旦看走眼,在日後的工作中,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也會影響整個組織的發展。聰明的領導者會唯才是舉,而不是憑著感覺選人用人。

第二節不可以老眼光看人

領導者識人辯才,要靈活,不要以老眼光看人。這裏所說的老眼光主要指兩個方麵,一個方麵是以傳統的道德標準束縛識人的觀念,隻選擇符合傳統道德的人,而忽略了人才在某一方麵的超長才能;另一方麵是指以過去對他人的印象來評判其現在的能力,認為他人過去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忽略了他人的發展變化。

領導者要用唯物主義辯證法來識別人才,一個人雖然某一方麵可能不符合傳統的識人觀念,但是在其他方麵卻有非凡的才能,對於這樣的人才,領導者要能夠以大局為重,用其長處,避其短處。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深刻地詮釋了這一道理:王某是某機關單位的一個職員,他在領導者心中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他既具有年輕能幹、善於社交、辦事能力強的優點,又有作風散漫、為人驕傲、組織紀律性差的缺點。王某平時喜歡與人交際,而且他能歌善舞,很會說話,因此他結交了許多“三教九流”的朋友。黨委對於他的任用問題,出現了分歧。有的人認為王某不能任用,另一種則認為王某是個人才可以任用為外聯科長。後來經過充分的討論和深入的分析,最後領導們的意見終於一致認為:王某雖然個人性格上存在一些缺點,但是政治上思想進步,工作上積極認真,在大局上能夠以工作為重,因此其本質還是好的,其缺點和弱點可以通過幫助、教育、引導加以改進。最後領導班子決定發揮其特長任命他為外聯科長。

實踐證明黨委的決定是正確的。王某一上任,就充分發揮了他擅長交際的長處,對於這份他擅長的工作熱情也很高,幾項工作做得都很成功,並且很有創意,很快就打開了單位的外聯工作局麵。他本身存在的缺點在同事及領導的幫助和關懷下,也很快得到了克服。他個人的能力和素質也提高了許多。單位上上下下對他的表現都很滿意。他上任一年後,在年終時外聯科還被評為了全省外聯部門先進單位。

領導者在識別人才的時候,不能以傳統的眼光來看人,也不能用過去的印象來評價他人。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發展的。人是可能發生變化的,俗話說得好“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魯肅與呂蒙的故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三國時期,東吳有一員猛將,名叫呂蒙,他最初是一個性情直率隻知道打仗的一介武夫。有一次,魯肅見了他,覺得他並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便露出了鄙夷之色,認為他沒有什麼可取之處,但孫權仍讓呂蒙擔了重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擔當了重任,掌握著重要的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就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而推辭。孫權說:“我又不是讓你成為專門研究經學,隻是想讓你粗略地讀一些書,了解一些曆史,增長一些知識。你說你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經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的益處。”呂蒙聽了孫權的一番話後開始學習。後來魯肅在尋陽再次遇見他的時候,看他與以往完全不同,不僅身材威武,而且神情之中也流露著睿智,於是就與他談論起軍事來。交談時,呂蒙說得十分有條理,而且引經據典顯得十分有知識,這使魯肅覺得非常驚訝。魯肅便笑著對呂蒙說:“你已經不是昔日的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回答道:“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之後魯肅便與呂蒙結為了好友,並去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周瑜死後,呂蒙繼任東吳的都督,曾設計擊敗了蜀漢的大將關羽。可見孫權並沒有看錯人。

我國大詩人白居易曾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才需待七年期。”人都是會改變的,有些人雖然過去一無所成,但卻積極進取,不斷進步,然而也有些人過去曾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但現在卻不思進取,甚至退步。所以,領導者看人不能停留在過去的印象中,要根據現在的表現來確定是否能用,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才。

在現實工作中,領導者隻有時刻持有愛才、聚財之心,運用慧眼來識別人才,才能廣招賢才為自己做事,才能在事業上取得卓著的成績。否則,領導者若隻是墨守成規,用老眼光看人,就很可能錯失人才。

第三節不可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用片麵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這是人們在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時常犯的錯誤。在識別人才時,有些領導也會犯這種一葉障目的錯誤。對於識別人才,孔子主張:“赦小過,舉賢才。”人才的優劣,要看大德,不要計小過。所以,作為領導者,要想正確識別人才,就要從大的方麵看,不要以偏概全,因瑕廢玉。

從前,在印度有6個瞎子,他們每天站在路旁向過往的行人乞討。他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動物叫大象,但是他們自己卻沒有見過,他們都想弄清楚大象長得什麼樣子。

一天早晨,恰巧有一個牽著大象的人經過他們乞討的地方,他們聽說這頭巨獸就在麵前,於是便請求趕大象的人停下來,讓他們看看。

當然,他們用眼睛是無法看見的。但是,他們一致認為隻要用手摸摸就能知道大象長得什麼樣。這6個瞎子都非常自信自己的觸覺。

於是,趕大象的人同意讓他們摸摸看。

第一個瞎子將手放到了大象的身上。他突然驚歎了一聲:“啊!現在我完全知道這種野獸了,它就像一堵牆一樣。”

第二個瞎子觸摸到了象牙。他說:“老兄,你完全搞錯了,它一點也不像一堵牆,它又尖又滑,我看它倒像長矛。”

第三個瞎子剛好抓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說:“你們倆說的都不完全對,依我看,它又圓又長,應該像一條蛇嗎?”

第四個瞎子伸出手臂後,正好觸碰到了大象的一條腿。他說:“你們多瞎啊!大象並不像你們所說的那樣,它又高又圓,皮還很粗糙,任何懂點事的人都知道這像一棵大樹嗎。”

第五個瞎子的個子比較高,他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他說:“我倒不這樣認為,要是說它像什麼,我認為它應該像一把蒲扇。”

第六個瞎子實在是太瞎了,他摸了老半天,才弄清楚大象在什麼位置,他一把抓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說:“嘿,蠢家夥,你們可真糊塗,你們說得都不對,任何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它像一根粗繩子。”

後來,趕象的人將大象趕走了。這六個瞎子坐在路旁,為大象長得像什麼這件事吵了整整一天。他們都相信自己是對的,他們無法取得一致的意見,因此而互相罵起來。瞎子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其實他們誰都不對,因為他們都隻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摸到全部。如果領導者識別人才也像盲人摸象一樣,以偏概全的話,那麼同樣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曆史上犯下這樣錯誤的領導者,還真是不少。毛遂自薦是眾所周知的一個曆史典故,然而在他自薦成功後,卻因為領導的錯誤而造成了他自刎的悲劇。據史料記載,由於毛遂促成楚國與趙國“合縱抗秦”的計劃,大敗秦軍的侵犯,因此而受到了趙相平原君的賞識。於是在他自薦的第二年,當燕國派兵攻打趙國時,平原君便力薦毛遂統帥大軍前往抗敵。趙王也認為毛遂是個人才,於是便派他上了前線,結果在昌都一戰,毛遂帶領的軍隊被殺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憤不已,於是拔劍自刎。從此,趙國失去了一個能夠運籌帷幄的謀士。一個人在一方麵出色也不能代表他在各個方麵都出色,因此領導識人要看清楚這個人出色之處是否是這個職位所需要的。當然,某一個人在某一方麵有缺點,也不能證明這個人就一無是處,因此而對其全盤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