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知人善任就要練就識才慧眼(2 / 3)

春秋戰國時期,子思向衛國國君衛慎公推薦一個叫苟變的人,說他是個能攻善戰的將才,可以統帥五百乘的軍馬,應該予以重用。但是衛慎公卻搖頭否定了他的說辭:“我知道他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可是您不知道,他以前當官的時候曾經利用官職下令讓老百姓沒人捐兩個雞蛋給他。這種品質惡劣的人怎麼能做將領呢?”

子思聽後,便對衛慎公說:“聖人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材一樣。木匠將木材不好的部分挖掉,這根木頭仍然是一根可用的良木。而如果您隻是因為兩個雞蛋的芝麻小事而放棄了一個能率領千軍萬馬的奇才,這實在是令人遺憾呐!”

衛慎公聽了子思的這番話後,恍然大悟,於是便接受了子思的推薦,任用了苟變。

領導者看問題應當全麵,在識別人才的時候也應當這樣,不能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看人要先看長處,後看短處。先看長處能夠充分認識到他的才能,發掘他的潛力。再看短處,如果短處不影響大局,便可認為是可用的人才。人無完人,世界上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有缺點的。因此,領導者不要因為人才的一個小缺點,而否定了他的全部;也不要因為人才的某個優點,而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麵的缺點。在識人辯才時,領導者要能夠分清楚哪一個是主要方麵。

第四節要能主動發現人才

古人雲:“為治以知人為先。”領導幹部要知人善任,首先要識人,識人就要發現人才,挖掘人才。發現人才是領導者知人善任的第一步。現階段我國正在建設人才強國,因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要強化發現人才的意識,隻有及時發現人才,才能談上利用人才。自古就有“先有伯樂,後有千裏馬”之說,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雖然主要是他自身努力的結果,但與領導者的及時發現也是分不開的。作為領導者,要想做到知人善任,首先就要主動去發現人才。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貧農家庭。由於生活所迫,他不得不為生活而奔波。少年時隻能在砍柴、放牛和農田勞動之餘學習繪畫和雕刻。他長大後,曾遊曆祖國名山大川,創作了無數優秀的美術作品,但是人們並沒有認識到他的畫的價值,因此當他50多歲的時候,仍然是個一名不文的街頭畫家。他當時定居在北京,以街頭賣畫、篆刻為生。很多名士、行家依然對他冷眼相待,甚至不時還會發出譏諷之聲。

當時大名鼎鼎的畫家徐悲鴻先生正任北平國立美術學院院長,他非常熱衷美術事業,他凡事都分外留心,隨時發現和培養繪畫人才。當時有些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都爭相與他交往,向他索取真跡,但徐悲鴻為人坦蕩樸實,他對於這些人毫無興趣。

1949年,畫界名流在北京組織了一個國畫展覽會。在展廳的顯眼位置掛滿了名人的作品,琳琅滿目,觀者如潮。那些名畫的標價,少則幾百元,多則數千元。當時,在展廳的一個偏僻角落,掛著一幅小圖,圖畫的內容是一對小蝦,標價僅為八元。許多前來觀展的人對這幅畫根本不屑一顧。

這天,徐悲鴻也前來參觀畫展,他在展廳裏仔細地觀看每一幅作品,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當他走到那幅小畫麵前的時候,一下子就被那幅畫吸引了。他仔細地看起來,那幅小蝦圖,畫的是那麼傳神,隻見蝦體透明,似潛水中,長長的觸須好像在搖晃一般,尾巴也好想會動一樣,這幅畫簡直是栩栩如生。徐悲鴻看得興趣盎然,不由得躬下身來,目不轉睛地又端詳了一番。他認為這幅畫的畫家筆法嫻熟,頗有功底,是個畫界奇才。於是,他找來工作人員,買下了這幅畫。並在蝦圖下麵掛上了一個紅紙條,上麵寫道:“徐悲鴻院長訂”。當紙條掛出來後,人們紛紛前去觀看,議論聲、讚揚聲、感歎聲此起彼伏,這時人們才注意到角落裏的這幅畫。

這幅畫的作者就是齊白石。不久之後,徐悲鴻給齊白石發了一封聘書,聘請他擔任美術學院教授。可是聘書發出後,並沒有回音。過了幾天,徐悲鴻又親自坐著馬車來到了齊白石的住所。一進門徐悲鴻就向齊白石行禮作揖,並真誠邀請齊白石去美院任教。齊白石自認為自己的沒有資格當教授,便回絕了徐悲鴻。可是徐悲鴻不肯放棄,再三請求,齊白石這才感慨地應允下來。

齊白石到了美院任教不久後,便發表了《齊白石畫集》,這個畫集在畫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齊白石名聲大振,被公認為我國現代國畫的一代宗師。如果說齊白石是一匹千裏馬的話,那麼徐悲鴻就是發現他的伯樂。

在工作中,善於發現不同環境中工作的優秀人才,是反映領導者領導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領導者善於發現人才是一種能力,也是對工作負責的表現。相反,領導者如果麵對著優秀的人才而不去發現,不去挖掘,那就是一種瀆職,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領導者要想發現人才,不埋沒人才,就要做好伯樂。做一個稱職的伯樂,首先,要秉著一顆公平的心。隻有公平地對待人才,客觀地看待人才,才能夠發現真正的人才。其次,要有一雙敏銳的慧眼。領導者隻有具備識人的眼力,才能發現人才。最後,要有一套科學的評價人才的體係。

領導者發現人才具有多種途徑,領導者要眼界寬廣,善於從不同的地方發現人才。第一,領導者要從廣大幹部中發現,通過悉心觀察和深入了解,及時發現領導幹部中的有用之才。第二,領導者要善於從廣大的院校科研院所尋求人才。第三,領導者要善於在具體的工作中發現人才。第四,領導者要善於從身邊發現人才。

每個人都具有閃光點,領導者就要及時地捕捉這些閃光點,及時發現人才,任用人才。

第五節以小見大,通過小事識別人才

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從一些平凡的小事中就能觀察出來。識別人才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情,要做到麵麵俱到地觀察,恐怕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在現實工作中,領導者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觀察、考察人才,隻能從大致的表現中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是需要的人才。實際上,一個人的品行,從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中便可以看出來。因此,領導者要善於以小見大,通過小事識別人才。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姑布子卿的人,精通相人之術。當時,晉國趙簡子將軍,很想知道在自己的幾個兒子中,究竟哪一個可以成為自己封位和事業的繼承人,可是他自己對每一個兒子都很喜愛,因此難以判斷,於是便派人將姑布子卿請來,幫自己做決斷。

趙簡子將軍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召集到了廳堂裏,讓姑布子卿觀察。姑布子卿看過後,沒有表態。他突然看到廳堂外麵站著一個衣著平常的少年,他對這個少年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問趙簡子那個男孩是誰,趙簡子告訴他那是他與婢妾所生的孩子,名叫趙無恤。

姑布子卿聽了後,坦誠地對趙簡子說:“雖然無恤出生地位卑卑賤,但是他才是一個將軍的材料。”

從此,趙簡子便開始注意起這個男孩,在考察其他兒子的同時也不忘了考察他。趙簡子很注重對兒子們的培養和教育。有一次,他將訓誡之辭刻在了幾個竹簡上,分別發給他的每一個兒子,讓他們認真學習誦讀,並告訴他們三年之後要逐一考察。

三年之後,當趙簡子考察時,其中的幾個兒子都不能背誦出來,甚至有的連竹簡也不記得丟到哪裏去了。他們早就將考察的這件事忘到腦後了,唯獨無恤能夠一字不落地流利背誦下來,而且他的竹簡仍然完好無損地攜帶在身上,時時體會並反省自己。

通過這件小事,趙簡子開始相信姑布子卿所說的話。此後,他開始注意培養無恤。當然,他還是希望能夠讓其他正室所生的兒子繼承他的位置。於是當他們長大後,趙簡子又對他們進行了更深的考察。

有一天,趙簡子召集了他的兒子們,讓他們去常山之上尋找寶符,並告訴他們誰先找到寶藏會有賞。

於是,這些兒子們紛紛騎上快馬奔赴常山尋找寶藏。然而,經過一番尋找,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隻能空手而歸。隻有無恤說他找到了寶符。於是,趙簡子便問他寶符在何處?

無恤說:“憑借常山之險勢攻打代國,代國就可以歸趙國所有。”

趙簡子聽了,非常高興,他頓時覺得這些兒子當中隻有無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於是立即廢除了原來既定的繼承人伯魯,破例立無恤為他的繼承人。

公元前475年,趙簡子去世後,趙無恤接任了他的位置,成為了趙國的六卿之一,趙無恤就是趙襄子,是後來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

趙簡子通過兩件小事看出了趙無恤嚴謹好學、心懷大誌的品行,而這正是一個擔當大任的領導者應當具備的才能。於是,破例將他立為太子。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果然沒錯。

領導者識人不僅善於觀察,還要善於見微知著。從小事中判斷一個人的品行及報負。從生活細節上識別人需要敏銳的眼力,要能夠發現別人不容易發現的特點,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要善於從一個微小的動作或者言行中發現某個人的隱蔽特征。盡管從細微之處識別人,需要具有足夠的經驗,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隻要在平常多觀察人的表情、動作、言行,就能夠加強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就能發現一個人的真正品格特性。

第六節注重人才的品德

品德是指一個人依據社會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講道:“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在現如今,有德無才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才無德者。有才無德不僅對社會無益,而且還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因此,領導者在識別人才時,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品德。

《韓非子》一書中曾講到這樣一個故事,說魏將樂羊去攻打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將樂羊的兒子殺死了,並做成了肉粥,派人送到樂羊的帳下。樂羊為了表示對魏文侯的中心和蕩平中山國的決心,一口氣將兒子肉做成的肉粥喝了個精光。最後,心懷憤恨的樂羊果然將中山國滅掉了,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但是卻從此對他的忠誠起了疑心。魏文侯想,一個能夠連自己兒子的肉都敢吃的人,還有什麼事情不敢做呢?

樂羊雖然立下了奇功,但是卻受到了魏文侯的懷疑。站在魏文侯的角度想想,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一個仁慈的人,怎麼能夠吃自己兒子的肉呢?樂羊吃了自己兒子的肉,就證明他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這樣的人又怎麼能夠重用呢?如果魏文侯重用了他,也許有一天樂羊就會圖謀魏文侯的位置。

《世說新語》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東晉有一個將軍名叫桓溫,他帶兵入川時,經過三峽。三峽附近有許多小猴子,常常不怕人的蹦來蹦去。當時,他的一個部下抓住了一隻小猴子,放到船上戲耍。母猴子發現後,就沿岸追隨哭號不已,一直跟隨了百餘裏,直到那隻母猴子跳到船上撞船而死。士兵們見母猴子死了,便對其進行了解剖,解剖後發現母猴的腸子寸寸斷裂。桓溫將軍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憤怒,把那個部屬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