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品德惡劣的人是不足以擔當重任的,因為在他的思想意識裏,道德的約束力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沒有。這樣的人不能以道德來約束自己,也就會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惡事來。領導者,在識人辯才時,應當注重人的品德。一個人如果品行不端正,那麼即使再有才華,也應當放棄。在機關單位中,應當著重注意以下幾種品德:第一,要有擔當,遇到事情要敢於承擔責任,不推諉。第二,要果斷,遇到事情不瞻前顧後。第三,要具有堅韌的意誌,遇事能夠忍耐,敢於直麵恐懼與困難,遇到危險能夠臨危不懼,要能正視挫折,善於把壓力化為動力。第四,要平易近人,與人為善,善於團結,善待他人。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些品德,那麼在工作中就不會犯大的錯誤,對於工作也會盡心盡責。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步入了關鍵時期,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發展能否穩定繼續,國家能否長治久安,關鍵在人。人是改革建設的主體,是推進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德才兼備是我黨和政府選人的標準。在德才標準中,關於品德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倫理道德等。政治品德是指一個人的世界觀以及建立在這個世界觀基礎之上的政治立場,主要表現在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決反對各種錯誤的政治傾向。思想品德是指一個人在思想意識方麵的品德,新時期主要表現為敢於支持真理、反對謬誤,虛懷若穀,寬厚待人,不圖名利,公而忘私,而且還要具備改革意識、大局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等。職業道德是指關於職業是指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係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綜合,包括熱愛事業、勤政愛民、廉潔奉公、遵紀守法、忠於職守等。倫理道德是指倫理規範與道德傳統。領導者在識別人才時,要從品德的各個方麵進行評價,加以辨別。
第七節警惕阿諛奉承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非常討厭那些對領導阿諛奉承的人,然而這樣的人在曆朝曆代都不少,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善於阿諛奉承的也還是大有人在。
當前,經濟社會的活動和關係漸趨複雜,在組織中每一個領導或大或小都執掌著一定的權利。阿諛奉承之人就善於運用那些溢美之詞、順耳之言來取悅領導,以換取領導的寵愛與信任,並由此而利用領導者手中的權利。阿諛奉承之人往往說是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表麵上對領導者惟命是從,實際上背地裏暗藏禍心。領導者若被這些善於歌功頌德、阿諛逢迎之人迷惑,勢必會弄得自己真假難辨,是非不分。在組織中會使好人無立足之地,壞人橫行霸道,使正氣得不到發揚,邪惡泛濫成災。那樣領導者就會成為人們痛恨的昏庸之人,工作也就難以開展下去。所以,領導者在識別人才,選鑒人才時,要特別警惕阿諛逢迎之人。
領導者都知道不能聽信阿諛奉承之言,不應寵信溜須拍馬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卻常常被這些人所迷惑。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閻羅王掌管著陰間的大權,他最痛恨世上那些花言巧語不務正業的人,他們總是煽動慫恿領導,讓領導們迷失本性,誤入歧途。有一天,閻羅王心血來潮,想要抓幾個阿諛奉承之人來。於是便命令小鬼說:“你去人間抓幾個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來,我要把他們扔到油鍋裏炸死。”小鬼也痛恨這些人,聽到閻羅王的命令後,非常高興地連忙答應:“是!”說著就離開了地獄,來到了人間。不一會兒,小鬼就抓來了一個相貌堂堂的男人,閻羅王問:“怎們這麼快!你沒抓錯人吧?”小鬼連忙回答道:“怎們會弄錯呢?絕對不會弄錯,這種人簡直太多了,隨便一抓就一大把,大王您若不信可以查問他驗證一下。”
閻羅王剛要審問那個男人,不小心突然放了一個響屁,臭氣衝天。那個男人想都沒想,很快走到閻羅王麵前,恭恭敬敬地向閻羅王施了一禮,對他說:“大王您的屁,響得是多麼美妙啊!聽起來就像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一樣,同時還伴隨著蘭花的芬芳,簡直是太奇妙了!”
閻羅王聽了,心裏非常高興,他要懲罰這阿諛奉承之人的念頭早就跑到了九霄雲外,他對男人說:“嗯,隻有你才了解龍體的尊貴,我赦免你了!”說著又命令小鬼:“小鬼!把這個男人帶到殿內好好招待。”
小鬼領著那個男人朝殿堂走去,男人此時靈機一動,又對小鬼說:“我看您儀表堂堂,相貌不凡,將來您一定會大富大貴。”小鬼聽了這話,頓時心花怒放,於是停下腳步,對男人說:“大王吩咐準備的宴席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準備好,你先到我們家喝杯茶暖暖身子,休息一會兒吧。”
這個善於阿諛奉承的男人連閻羅王和小鬼都迷惑了,可見這種人拍馬逢迎之言具有多麼大的威力。
人都喜歡聽好壞,這就給那些心術不正之人以可乘之機,如果領導者不能時刻警醒自己,就會被這些奸佞之人所迷惑。中國曆史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掛羊頭賣狗肉,在領導麵前拍馬溜須,陷害忠良,無惡不作,像嶽飛、袁崇煥等忠義之士都是被這些奸佞小人所害。
乾隆帝做了60年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麵,取得了勝利。他誌滿意得,驕傲起來,把自己稱作“十全老人”,他越來越喜歡聽頌揚的話,於是就有人用討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寵信。
有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叫侍從官員準備儀仗。官員們一下子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急得不知怎麼才好,乾隆帝十分惱火,問這是誰幹的好事。
官員們聽到皇帝的責問,嚇得張口結舌。有一個青年校尉在旁從容不迫地說:“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責任。”
乾隆帝側過臉一看,那個校尉眉目清秀,態度鎮靜,儀容俊雅,於是就喜歡上了他,問他叫什麼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
乾隆帝十分讚賞和,馬上宣布他總管儀仗,以後又派他乾隆以己好惡用和當禦前侍衛。和是個非常乖巧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麼,他件件都辦得十分稱心;乾隆帝愛聽好話,和就盡說順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當作親信,和也步步高升,不出10年,從一個侍衛升到了禦前大臣兼藍旗滿洲都統、大學士。後來,乾隆帝還把女兒和孝公主嫁給和的兒子。自從與當今皇上攀上親家之後,和就由重臣變成了皇親國戚,身價驟增10倍,手中掌握了政、軍、財、文、人事、內務、民族事務等大權。
1799年,乾隆帝死後,和珅被嘉慶帝逮捕,賜於死罪。和珅的豪富,本來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結果,還是讓大家吃了一驚,他家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希奇古董,多得數也數不清,粗粗估算,合白銀8億至10億兩之巨,比當時清政府10年的總收入還要多,確實堪稱中國以至世界曆史上第一個大貪汙犯。
在識別人才時,領導者要時刻警惕這些善於逢迎拍馬的小人,要時刻提醒自己,同時對這些小人也要有所防範,不要陷入他們甜言蜜語的圈套中去。
第八節用錯一人,遺患一方
在工作中,領導者要客觀地認識人才,辨別人才,要出於一顆公心,公正、公平地看待人才,使用人才。領導者在識人辯才時,要時刻睜大眼睛,以防看錯人,用錯人。在現實中,用錯一個人,很有可能會造成整個組織事業的失敗。
英國巴林銀行的結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因用錯一人而導致整個銀行的倒閉。巴林銀行創建於1763年,由於其經營靈活變通、富裕創新,很快便在國際金融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這個在世界上都具有顯赫地位的銀行,卻因為一個人而導致破產,乃至徹底倒閉。
尼克·裏森之前是摩根·斯坦利銀行清算部的一名職員,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銀行工作。裏森是一個極富有耐心和毅力的人,而且他非常善於邏輯推理,很快便能解決一些難題。因此他進入巴林銀行後,很快便取得了到印尼部分工作的機會。到了那裏後,他因為個人的才能而使得整個銀行出現了很大的起色,因此而被視為期貨與期權方麵的專家,也受到了倫敦總部的好評。
1992年,巴林銀行總部決定派裏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並由他擔任總經理。在期貨交易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些錯誤,一旦出現錯誤就會給銀行帶來損失,在出現這些錯誤時,銀行必須妥善處理。如果實在無法挽回,就要將錯誤轉入電腦中一個被稱為“錯誤賬號”的賬戶中,然後向總部報告。巴林銀行原來有一個“99905”的錯誤賬號,裏森在新加坡任期貨交易員時,就使用這一賬號。由於裏森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取得了倫敦總部的信任與信賴。這年夏天,倫敦總部全麵負責清算工作的哥頓·鮑塞給裏森打了一個電話,讓他另外設立一個錯誤賬號,記錄較小的錯誤,並在新加坡自行處理,以免總要麻煩倫敦總部工作。裏森接到電話後,很快設立了一個賬號為“88888”的錯誤賬戶。但是過了幾周後總部又打來電話,要求裏森仍用原來的“99905”錯誤賬號工作,並直接向倫敦報告。“88888”賬號剛剛設立,就被擱置不用了,但是這個賬號卻一直存在於電腦之中。由於新加坡分行出現了許多錯誤,裏森就巧妙地用這一賬號搪塞過去。
這個被人們忽略的“88888”賬戶,為裏森掩蓋錯誤,製造假賬的製造了機會。1992年7月17日,裏森手下的一名交易員由於操作失誤,將富士銀行要求的買進合約當成了賣出合約,這個錯誤在裏森當晚進行清算工作時被發現了。要想糾正這個錯誤必須要買進雙倍的合約,按照當日的收盤價計算,巴林銀行要損失2萬英鎊,並應將此事報告倫敦總部。裏森並沒有這樣做,他決定利用錯誤賬戶“88888”賬號,承接期貨空頭合約,以掩蓋這個失誤。這一行為對於裏森來說,雖然是舉手之勞,但是他至少要被三個問題困擾著:第一是如何彌補這些錯誤,第二是他怎樣躲過倫敦總部月底的內部審計,第三是SIME每天都要他們追加保證金,他們能夠計算出新加坡分行每天賠進多少。
裏森將自己的錢轉入賬戶,但是如果這些失誤不是太大,是可以挽回的,然而這個錯誤確實是太大了,為了賺回足夠的錢來補償損失,裏森承擔了越來越大的風險,他從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開始一段時期內裏森做得還順手,甚至還將“88888”賬戶虧扣轉變為略有盈餘。裏森本應就此收手,但是他沒有。後來形勢突然轉變,裏森在一天之內的損失便高達170萬美元。這個漏洞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然而倫敦總部出於對裏森的信任,對他的審查並不嚴格,這使得他瞞天過海,最終將整個巴林銀行都賠了進去。最後,巴林銀行損失金額高達14億美元,巨額虧損難以抵補,隻能宣告破產,並最後以1英鎊的象征價格被荷蘭國際集團收購,巴林銀行徹底倒閉。
巴林銀行的失敗就在於用錯了一個人,然而世界上因為用錯一人,而導致整個組織受損的事例不止一件。中國古代許多帝王都是因為用錯了人,而導致國破人亡。領導者要從這些事例中吸取教訓,睜開慧眼,識別人才。千萬不可看錯人,否則就會遺患一方,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