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知人善任要提高用人技巧(1 / 3)

工作職位有層次行業之分,幹部才能也有層次類型之別。古人主張“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在人才使用問題上,作為領導幹部,要善於根據人才的特長、優勢,放到合適的崗位、做合適的工作,能用人之所長,容人所短,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事相宜,切不能以瑕掩瑜,職能相稱壩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小才大用,力不勝任,貽誤工作;大才小用,才力有餘,浪費人才。

第一節不可任人唯親

在中國古代,任人唯親是穩定與擴大權位的重要手段,帝王以天下為家,所以帝王可以隨意任用自己的親屬為官。現代社會,已經不再是家天下了,為官也要經過嚴格的選拔程序,各級領導不應憑借自己權利任用自己的親友。然而,現在有些領導者仍然無視國家的規定,任人唯親。領導者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這樣才能成就大業,任人唯親,以親屬程度為用人標準,就會破壞大事,一個英明的領導者,應當知道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

孫中山有一個哥哥叫孫眉,他曾經為孫中山的革命大業提供了許多物質幫助和精神幫助。因此,在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孫眉便想擔任粵都督,國民政府中也有一些人認為孫眉確實為革命貢獻不小,擔任這一職務也不過分。可是孫中山卻不讚成此舉,他致電廣東個團體及各報社,說:“家兄質直過人,而素不嫻政治。粵督任重,才淺肆應,絕非所宜;安置軍民,辦理實業,家兄當能為之。”他以此說服了眾人,之後又給孫眉寫信,勸他不要做官,信中寫道:“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習,未登舞台則眾人屬望,稍有失策,怨亦隨生。為大局計,兄宜專就所長,專任一事,如安置軍民,辦理實業之類,而不必就此大任。”孫眉欣然接受了。

孫中山非常了解他的哥哥,並且能夠從大局著想,沒有任人唯親,為其他領導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凡是偉大的人物,都能夠避免任人唯親,並能夠堅持從自我做起。毛澤東也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領袖。

毛澤東同誌的夫人有個哥哥叫楊開智,他本人是非常支持革命的,並且他的父親楊昌濟是毛澤東的恩師,他自己的女兒是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楊開慧被捕後,楊開智不僅曾設法營救,而且在楊開慧犧牲後,還冒著極大的風險收殮遺體,後來還營救了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兄弟。無論是從革命事業上講,還是從親人的角度考慮,楊開智都為黨和毛澤東作出了不少貢獻。然而對於這樣一位至親要來北京工作,毛澤東也毫不含糊,堅持照章辦事。當時,對於他的工作,毛澤東特意寫信給湖南省第一副書記:“楊開智等不要來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適當工作,任何無理要求都不應允許。”同時他也給楊開智致電說:“在湘聽後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來京……一切按正常規矩辦事。”楊開智也聽從了毛澤東的勸告。毛澤東對待自己的親人和朋友都是秉著一顆嚴明公正之心辦事,公事公辦,私事私辦,沒有一次徇私情的。他有一個朋友叫毛森品,是他在湘鄉縣立東山學校讀書時認識的,後來他們又一起到長沙湘鄉駐省中學讀書,他們倆的關係非常好。解放後,毛森品寫信要求毛澤東為自己介紹一份工作,毛澤東堅決而又委婉地回複說:“吾兄出任工作,極為讚成,其步驟似宜就群眾利益方麵有所讚助表現,為人所重,自然而然參加進去,不宜由弟推薦,反而有累清德。”在公事上,毛澤東雖然似乎有點六親不認,但是在私下裏卻對毛森品十分關懷。他在日理萬機之餘,還曾三次給毛森品寫信,還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給毛森品彙錢,這可謂是朋友間的關懷備至。

一個領導者,如果任人唯親,就會破壞組織的紀律性,對於組織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努爾哈赤在清軍中建立了八旗軍製度,在入主中原時,立下了汗馬功勞。入關後,清王朝在用人上,排斥漢人,唯親是舉,從開國元勳,到佐命大臣,全部由八旗貴族擔任。無論是在經濟上、政治上,還是在財政上,八旗子弟都享有諸多特權。清王朝由於任人唯親,使得八旗子弟大多安逸愚昧、貪婪驕縱,乾隆之後,八旗子弟早已腐化墮落,放馬南山,可是即使這樣清王朝仍任人唯親,連馬都爬不上去的人,卻還擔任著統帥職務。最後清王朝終於一命嗚呼了。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如果你任人唯親的話,那麼企業就一定會受到挫敗。”無論是企業中,還是機關單位,領導者用人都要任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否則都會對組織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節學會授權

管理學認為“領導的責任就在於隻管你應該管的事情。”反過來說,就是領導者不要去管你不應該管的事情。這也就是說領導者要學會授權。什麼是授權呢?授權就是領導者將一定的職權授予下級行使。有些領導者常常抱怨自己工作太忙、太累,每天忙得四腳朝天,恨不得將自己分成幾塊,但工作進展卻不大,而別人整日優哉遊哉,卻能將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因為這些領導者不善於授權。

授權是領導者用人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者的分身術。授權對於領導者是有好處的,他不僅能夠鍛煉下屬處理事情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提高整個組織的執行力。對於領導者來說,授權需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不要認為授權後,自己的威信會減少,其實正確的授權,不僅能使自己從繁忙的事務中脫離出來,而且還能夠增強自己在下屬中的威信。授權是領導職責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領導者必須學會授權的秘訣。

孔子有一個叫子賤的弟子,他曾奉命擔任某個地方的管理。他到任後不但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大張旗鼓的搞改革,也沒有燒上三把火,而是常常彈琴自娛,不管政事。盡管如此,他所管轄的地方卻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

這使得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們原來每天起早貪黑,十分勤於政事,也沒有把這個地方治好

於是他便去請教子賤:“你整天也不管政事,為什麼還能將這裏治理得這麼好,而我每天兢兢業業地從早忙到晚,卻不行,這是為什麼呢?”

子賤回答說:“其實原因很簡單,你是隻靠你自己的力量,所以十分辛苦,也不能麵麵俱到,而我是授權讓別人來幫助我完成任務,所以就十分輕鬆了。”

那位卸任的官吏這才恍然大悟。

現實生活中,像那位卸任官吏那樣喜歡將一切事情都攬在身上,事必躬親的領導有許多,他們整日管著管那,從來不放心將事情交給手下人去做,做任何事都要從頭跟到尾。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自己整天忙忙碌碌,被大小事情搞得焦頭爛額,而且還收效不大。一個聰明的領導者,就要善於授權,像子賤一樣,懂得運用下屬的力量,發揮團隊協作的精神,使整個組織快速成熟獨立起來。這樣在以後的工作中,便能夠減輕管理者的負擔,以使得管理者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大局或者戰略上的事情。

學會授權,對於領導者來說是大有裨益的。首先,授權可以分解自身的壓力,使自己從繁忙的瑣事中解脫出來,解放自己,騰出時間去做領導者該做的事情。其次,通過授權,可以發揮群體的力量,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對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敢於放手讓下屬去做,這樣便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再次,學會授權還有利於激勵下屬,讓下屬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提高績效。最後,善於授權有利於培養下屬,鍛煉下屬,能夠提升他們的領導能力和素質,還能夠促進與被授權者之間的關係和諧,形成一種領導者和下屬共同進步、共同努力的和諧狀態。

尼克鬆在談及當美國總統的感想時說道,一個領導者要麵臨各種各樣重要的選擇,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領導者要懂得什麼事情該自己處理,什麼事情可以讓別人去做,以及選擇什麼人代表自己辦事。尼克鬆的這一段話將授權藝術表現的淋漓盡致。

作為一個領導者,首先應當明白什麼事情是自己非做不可的。對於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要放在首位,視為重要的工作,必須親自完成。其次,要清楚什麼事情可以由別人去做。這也就是說,除了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外,就可以授權給他人,讓他人幫助自己去完成。一位領導者即使再有能力,光靠自己也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依靠整個團體的集體力量和智慧。如果領導者不懂得授權,那麼就會使下屬養成依賴的習慣,任何事情都要等領導指示,沒有主見,無法獨當一麵。而且這樣也會使那些有主意,有想法的下屬感到壓抑,感到自身的能力無法發揮,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最後,領導者要知道選擇什麼人代表自己辦事。領導者要授權,就要選擇適合的人才,而不能隨便授權。如果將權利授予了一個平庸之輩,那麼不僅無法完成任務,而且會失去人們對領導者的信任。

用人授權是一個黨內民主的原則問題,領導者不可獨斷專行,並且要正確地授權。

第三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是選擇對了人才就應給予充分的信任,大膽使用。這是領導者用人應當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然而有些領導者在具體實踐時,卻做不到。說到底,這就是因領導者的疑心在作亂,怎樣才能不懷疑他人呢?古人雲:“長相知,不相疑”,隻有充分了解他人,才能夠去除疑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領導者善於用人的大智慧,猜疑是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束縛住自己的思路,也會限製別人的發展。領導者在用人時,要堅持正確的用人態度、清醒的用人意識以及堅定的用人氣魄。領導者要做到用人不疑,就要對下屬予以充分的信賴。

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就是一個用人不疑的典範。當年孫權任用諸葛瑾為謀士,與魯肅並重,並讓其擔任長史一職,後又轉為中司馬。諸葛瑾,子子瑜,是諸葛亮的兄長,漢末在江南避亂。孫權聽說諸葛瑾忠信仁義,而且秉公無私,於是便重用了他。諸葛瑾也確實秉承了諸葛家族的優良品德,在內政方麵積極向孫權出謀劃策,進諫意見。而孫權也十分信任他,每次他的意見都會予以采納。

諸葛瑾受到孫權的重用,引起了軍中一些人的嫉妒。於是,有人在孫權麵前暗進讒言,說諸葛瑾明著是為孫權辦事,背地裏暗通劉備,為其弟諸葛亮所用。一時間,這一謠言傳遍了東吳內外,鬧得滿城風雨。然而,孫權絲毫沒有被謠言所迷惑,他說:“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的十分透徹。對於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情不做,不合道義是話不說。他曾給我說過他的弟弟已經投稿劉備,應該效忠劉備,而他在我的手下,應該效忠我。他的話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怎麼會像謠傳的那樣呢?”孫權完全不相信謠言所述。後來,在吳蜀夷陵之役中,諸葛瑾作為孫權一方的和睦使者前往劉備處。有人便趁機在孫權麵前說:“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借請和為辭,欲背吳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孫權聽了後,再次自信地聲明道:“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能間也!”

可見孫權對諸葛瑾是多麼信任。一位領導者,隻有自身信任下屬,不懷疑下屬,下屬才能盡心盡力為其所用。如果領導者整日疑神疑鬼,那麼下屬也無法安心工作,更無法塌下心來為領導排憂解難,所以說領導者應當用人不疑。如果領導者本身不能做到用人不疑,那麼不僅會浪費人才,而且還可能被他人利用,造成損失。

秦末農民起義時,範增是楚王項羽的謀士,被尊為亞父,多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取得戰役的勝利。劉邦入函穀關後,想據守關中稱王,項羽破關而入,與劉邦展開了激烈的楚漢之爭。劉邦知道範增是楚王身邊最重要的人才,隻要有範增在,他奪取天下的大計就不容易得逞。於是便想辦法除掉範增。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知道項羽疑心很重,便使出了離間計,讓項羽以為範增與漢軍勾結,從而削弱其兵權。一項多疑的項羽果然中計,開始懷疑範增。範增一怒之下,欲告老還鄉,項羽疑心太重便同意了。範增還沒走到彭城,就因毒瘡發作死在了路上。範增一死,劉邦大喜。此後憑借著身邊的諸多謀士和將才,終於打敗了項羽,成為了統一中國的漢王。楚王項羽之所以失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做不到用人不疑,因此使得許多人才背離而去。自古以來,因為懷疑下屬而失去幫助,最終導致失敗的不止項羽一人,三國時,袁紹表麵寬厚,實際上內懷猜忌,所以被曹操打敗;崇禎也因疑心太重,被多爾袞利用,用離間計除去了崇禎的得力幹將袁崇煥。這些鮮明的例子,每一個都是深刻的教訓。

領導者用人要給予充分的信任,隻有這樣下屬才會幹勁十足,才會忠心耿耿,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領導者信任下屬,不僅可以展示領導廣闊的胸襟和充分的信任,以此換取下屬的信任與尊敬,而且還可以激勵下屬竭盡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作為領導者能否做到用人不疑,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聽信讒言,要相信自己的眼光,要相信下屬的為人。

第四節將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

領導者發現人才,識別人才,選拔人才,說到底都是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合理用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人才,將人才放在合適地位置上。這不僅是開發人才的目的,而且也是重視人才的表現。

合理用人是一門的學問,善於用人是一門藝術。對人才,要用當其事,用當其時,用當其位,方能以一當十;對工作,要用當其人,才能事半功倍。科學合理地使用人才,就要注意人崗相宜的問題,使每一位人才都能置於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使再出色的人才,也無法發揮其最大的才能。人崗相宜,就是將人才放在他最擅長的位置上,不要亂安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