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何紹基(1)(1 / 3)

曉發看月

何紹基·曉發看月這首詩是作者於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底赴京途中經過河南襄城附近所作。這時詩人赴京趕考,少年氣盛,躊躇滿誌,趕考心情十分迫切,詩作即表現了這種情懷。

何紹基(1797—1873),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州(今道縣)人,出身於官僚家庭。道光進士,官至四川學政。因縷陳時務被降職,後主講山東、湖南書院,主持蘇州、揚州書局等。著有《東洲草堂詩集》十六卷。

夢魂飛越度重關,千裏長安半夜還長安:借指北京。時作者在河南,與北京有千裏之隔,夜半做夢飛越重關來到京城,極言赴京心情迫切。

明月不知歸路熟歸路:預想自京南歸之路,十分圓與照江山“十分”句:詩作於農曆十二月十五日,故雲月十分圓,亦寓作者赴考心情。

睡夢中飛越了重重河山,

抵達千裏京城已是夜半三更。

月兒也擔心我考後不熟悉南歸路程,

預計她會更圓更亮地照徹山川。

何紹基·題陳忠湣公遺像練栗人屬作

題陳忠湣公遺像練栗人屬作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國侵略軍進攻吳淞,陳化成將軍率兵抵抗,力戰而死。清廷賜諡“忠湣”,下詔在他死的地方立祠祀之。化成死後,嘉定令練廷璜請畫工繪像二幅,一幅留吳淞祠中,一幅由廷璜收藏。廷璜,號立人,一作栗人。此詩是作者應練栗人之囑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作。詩作高度讚揚了陳將軍抗英壯烈犧牲的忠義氣節,對英國侵略者的可恥行徑表示了無比憤慨。我到金陵春二月金陵:今江蘇南京,耳悉將軍忠壯節。

枕菅飯糲不自貴菅(jiān):草名;糲(lì):粗米。此言睡草鋪吃粗米飯,萬卒一心心熱血。

夷來乍浦遭焚殘乍浦:在浙江平湖縣東南三十裏,為海口重鎮,連檣旬日規寶山檣(qiáng):桅杆,此處代指船隻。規:計劃。寶山:縣名,今屬上海市。

忽傳五月八日事,江水不鳴白日寒。

手然巨炮從空落然:同“燃”,四舸摧燒如敗籜舸(gě):大船。敗籜(tuò):脫落的筍殼。據史載:此次戰鬥英艦被擊傷三艘,英軍死傷三百餘人。

天日下照海水飛,魚羊誰信夷氛惡魚羊:《宋書·五行誌》:“苻堅中,歌雲:‘魚羊田鬥當滅秦。’魚羊,鮮也;田鬥,卑也。堅自號秦。言滅之者鮮卑也。”此處以魚羊指代英國侵略者。詩句中“魚羊”二字倒裝在“誰信”前。!

連競進洪濤起連:船隊,戰鼓聲喑脆如紙喑(yīn):啞。

功敗垂成百鉛子功敗垂成:垂:接近。事情將成功時遭到了失敗,含有惋惜之意,大星晝落將軍死晝(zhòu):白天。

將軍雖死國恩厚,建祠予諡重恤後諡(shì):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陳化成被清廷賜諡“忠湣”。

建祠祠於死事區,予諡湣其忠不負。

計從夷鋒侵海邦,大將後先多授首授首:殺頭。指英軍進犯鎮海、寧波時,敗逃之清督餘步雲被逮捕並伏法。但其他敗軍失地的諸文武官員,懲處有別,未處死罪。

孰如忠湣陳將軍孰:代詞。相當於“誰”、“哪一個”,毅魄英聲長不朽!

後世知有陳將軍,誰其傳之練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