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3 / 3)

當然,作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主要依托的圖書,它的流傳行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毫無艱險的。秦始皇焚書就是統治者摧殘傳統文化的惡例,曆代的兵火戰亂和改朝換代,也都給圖書帶來了厄運,因而前代學者有五厄、十厄的概括,以至清代在編纂《四庫全書》之際,對有損其統治的圖書製造較多的損毀。近代以來,外而強敵入侵,內而戰亂頻仍,使大量圖書遭到災難,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遞,產生了極大的消極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依托圖書而得以世代傳遞,這對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啟迪人民的智慧和開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諸方麵,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曆史價值,可以毫無愧色地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可惜的是,人們對這方麵的知識知之較少或知之不深,以致引起我對這方麵的有關問題多所關注。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在和自己的學生及一些青年小友談及學問時,常常圍繞這方麵的問題,發表片段的看法和想法。他們都希望我能有條理地講講,一九九一年,我就把曆年談話記錄分篇整理成名為《薪傳篇》的小冊子,來揭示中華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途徑。同年到日本講學,又改題作《中華傳統文化的傳遞》,向日本幾所大學的院生作連續性的講座,並寫成講義。二〇〇三年,我將這份講義略作修改後,作為我所著《古籍整理講義》的附錄。二〇〇四年春,我向天津圖書館古籍研究生班再一次講授這一專題。二〇〇五年春,我應天津電視台之邀,在該台的科學教育欄目,參用這份講義,作了連續性播講,並插入一些圖片,以幫助對文字的內容有更真切的了解,得到聽眾的良好反映。不久,山西古籍出版社總編輯張繼紅來津寓見訪,他很欣賞這個講義內容,希望我重加編訂,增加插圖,於是,寫成《書文化的傳承》(插圖本)一書。我與繼紅有多年交往,過去又有爽約的文稿欠賬,所以答應下來,便重加增刪訂補,插入百餘幅隨文圖片,編訂為如下各篇:

第一講:口傳與記事

第二講:簡牘與帛書

第三講:紙和紙書

第四講:雕版·活字·套印

第五講:典藏與整理

第六講:流通與傳播

第七講:幼學教育

第八講:經、史、子、集

第九講:圖書的再編纂

結語

各篇內容,皆有所據,而語言則出之以淺近,以便初學入門者閱讀。所述雖未能概括完整,但對一般讀者,大致可以滿足需要了。全書插圖多采自《中國版刻圖錄》、《中華古文明大圖集》和有關專著及國家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所藏善本書,未一一注明,一並在此致謝。至於全書的設想和論述是否恰當,則有待於讀者的評判。

來新夏

二〇〇五年八月,暑熱近四十度,揮汗寫於南開大學邃穀

二〇〇六年一月,再次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