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口傳與記事(1)(1 / 2)

)第一節 遠古的口耳相傳

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要想表達自己的思想,交流經驗,隻有依靠語言。但是,語言隻是人嘴裏發出的聲音,既不能傳到很遠的地方,也不能永久地保存下來,所以一些比較聰明的人,把他們的經驗和知識,用概括、凝練、便於記憶的語言編成歌謠、口訣和故事等等,教人逐字逐句地記住,需要時便背誦出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彼此相告,就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上代傳給下代,下代再傳給下一代,代代相傳,又可以傳得很久,這就是“傳說”。通過傳說,此地方的人可以了解彼地方人的情況,後人能夠知道前人的思想和生活情況。我們現在關於遠古的一些知識,多半是靠著傳說流傳下來的,例如伏羲氏創製八卦,女媧氏煉石補天,燧人氏鑽木取火,有巢氏教民築屋,神農氏嚐藥醫病以及大禹治水等等。世界著名的希臘史詩《伊裏亞特》和《奧德賽》,也是靠這種方法流傳下來的。

傳說是靠口耳相傳的,它根基於人們的記憶力,可是人的記憶力畢竟不是錄音機,能將別人講的話原封不動地錄製下來。在相互傳述的過程中,人們又往往會遺忘一點兒,或是增加一點兒。因此,一件事情,經過若幹人的口傳之後,就會變得離原樣很遠,它的真實性自然會受到很大的損害。這就是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代傳說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節 結繩、契刻和圖畫

古人為了彌補記憶力靠不住這個缺陷,就想出了許多幫助記憶的辦法。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在文字產生以前曾采用實物和形象的記事方式來傳遞文化,這就是結繩、契刻和圖畫。

所謂“結繩”,就是繩子打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結子。人們看到結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就可以想起每個結所代表的事情。用它傳遞信息,其他部落的人就能明白打結人的意思。我國遠古時代的確流行過這種方法,如漢朝學者鄭玄在《周易注》中曾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說文解字·序》中說:“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把這種記事方法的創造歸功於傳說中的神農氏,隻能說是一種傳說的推測,倒不如《周易·係辭》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為書契”恰當。這種記事方法在我國曆史上早已不使用,所以很難知道當時怎樣結法,也不知道它們都代表什麼意義。可是,在我國一些兄弟民族中,有過結繩或類似結繩的風俗,例如台灣的高山族曾結草為約,雲南的哈尼族曾結繩進行貿易。在外國,如波斯人、秘魯人,也都使用過結繩記事。

結繩的作用,在於它和人們的思想聯係起來了。它既可以保存,又可以傳遞,所以,結繩能夠成為交流思想的工具。

除了結繩,我國古代還采用過“契刻”的方式來傳遞文化。“刻”是雕刻,“契”是什麼?有人說是木版,有人說是骨版。無論木版或骨版,大概是一種能夠在上麵刻畫符號、幫助記憶的材料。據唐蘭的《中國文字學》說:安特生在甘肅西寧仰韶遺址發現刻畫過的骨板,就是古代的骨契。其中,周家寨出土的兩個骨契上的線條,很像古文字的“五”和“六”兩字,大概是模仿結繩刻上去的。這種記事方法在我國曆史上也早已不使用了,自然,我們不能詳細知道在那上麵刻畫了些什麼和怎樣刻畫;但我國雲南傣族人曾采用過這種記事方法,雲南省博物館曾收集到傣族的一根傳代木刻。木刻兩側刻著許多刻口,每一刻口代表著一樁事情。據介紹,他們每年在第一次吃新米的時候,把全村人召集在一起,然後拿出這根木刻,由一位年老的人講述每一刻口所代表的事件,從而,本村的曆史就這樣傳遞下去。這是古代傳播知識的一個典型方式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