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圖畫傳遞信息,較之結繩、契刻更形象易懂。遠古的人很早就會繪畫。他們由於勞動生產的需要,常把周圍環境中和與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事物,畫在他們所住的洞穴石壁上,現代考古已經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在洞壁上的繪畫。這些壁畫都非常生動逼真,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譬如要約人去打獵,就畫出一頭鹿或一頭野牛和一個手持弓箭的人,作為信件通知其他的人。這樣,圖畫就起到了交流思想的作用。起初,人們要把表達的意思畫得細致精確;後來,人們習慣了這些圖畫,隻要用幾根線條組織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也就可以使人知道了繪畫者的意圖。這樣,圖畫就逐漸脫離了具體事物的描繪,變為事物一般意識的代表,人們以稱呼其所代表的東西的名字來稱它,這就使得圖畫和語言結合起來,成為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這就是最早的文字。這種文字一般稱為圖畫文字或圖形文字。我們的漢字,主要是按照這一線索發展出來的。
)第三節 漢字的產生
文字的產生,是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創造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過漫長時期而產生的,漢字當然也不例外。
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便產生了國家。隨著社會條件的成熟,使一部分人能夠脫離體力勞動而專門從事腦力勞動。腦體的分工,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那些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便有可能把圖形文字整理成文字體係。中國從夏代,大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開始進入階級社會。雖然夏代的文字至今沒有發現,但是,從我國原始社會後期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山東曆城龍山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帶有動物圖形的各種符號的彩陶。這些圖形和符號,如果是原始文字的話,那麼,從那時算起,到夏朝時期,形成文字體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又因為商朝的文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絕不可能是從商朝才開始有的,也絕不可能全是商人造出來的,在它之前一定還有更原始的文字,隻不過這種文字目前還沒有被發現罷了。所以,夏朝很可能已有正式文字了。因此,我們可以說,漢字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了。
關於漢字的產生,在我國古文獻的記載中,有過種種說法,如《易經·係辭下·傳》中有一句“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的話,這是說文字產生在結繩之後,但沒有確切指出文字產生的時期和文字是由誰創造的。後來,有人把它歸之於個人的創造。例如:西漢初年的學者孔安國把文字歸於伏羲所造。但是,在《韓非子》、《淮南子》和《說文解字》中,都認為文字是由另一個傳說人物倉頡造的。其實,無論是伏羲造字或者倉頡造字,都是難以置信的,因為文字不可能是由某一個人忽然發明的,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較完整的漢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是公元前十三四世紀時遺留下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所使用的單字達四千六百多個,形聲字占有一定的比例,並且已使用了假借字,這說明,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
文字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能直接記錄語言,表達抽象的思想,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而將知識和思想準確、廣泛地傳播開來。所以,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第四節 甲骨、鍾鼎和石器
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甲骨文,它是商代文字。商代文字種類頗多,已經發現的有刻在石上的石文,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在已發現的各種文字中,以甲骨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