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就是龜甲。甲文是在龜的腹甲上契刻的文字(也有少數刻在背甲上的)。骨,就是獸骨,主要的有牛胛骨和鹿頭骨。骨文是刻在牛胛骨和鹿頭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於一八九九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出土。這一帶是商代從盤庚以後的首都。自盤庚遷此,直至商朝滅亡,為時二百七十餘年。因其首都名殷,所以,商朝又稱作殷朝。商朝滅亡後,它的首都淪為廢墟,因此,又稱安陽小屯一帶為殷墟,從此地出土的甲骨文又別稱為殷墟書契。又因為這些甲骨,是殷人用以占卜的遺物,刻在上麵的文字,也就是殷人占卜的記錄,所以甲骨文別稱殷代卜辭。
起初,人們以為這些甲骨是“龍骨”,就把它們賣給了藥店。所謂龍骨,本是一味中藥,它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動物的骨頭,有滋精補腎的功能,後被一個叫做王懿榮的清末學者發現,認定這是一種珍貴的古代文物,才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其後,經過一些學者如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研究,才確定是商代的一種文字材料。
商王朝距今三千多年了,它是一個相當發達的奴隸社會。商人十分迷信,他們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得聽命於上帝,都得按鬼神的意旨辦事。因此,事無大小,必須占卜。占卜的內容包括祭祀、征伐、田獵、年景、疾病、出入、風雨,以及卜旬(十日之內有無禍事)、卜夕(當天夜裏有無災禍)等等。甚至婦女分娩生男生女都要占卜,主持這種事務的專職人員稱之為占人或卜人。占卜時用的龜甲或獸骨,以龜甲居多,故名龜卜。據說,占卜之前,先將龜解剖,取下腹甲,塗以牛血,這叫“釁龜”,然後再將甲刮磨,使它平滑光潔。
占卜的方法是把事先整治好的甲骨鑽一圓孔,鑿一長槽,然後用火燒灼,鑽鑿過的地方經火灼後,自然裂成不同的紋路,占人據此確定吉凶,決定事情是否當做,最後把占卜的結果,包括占卜時間、卜人名字、所問事情、事後的應驗等等,刻在紋路的附近,這就是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當時占卜的記錄。
甲骨文除卜辭外,還有記事刻辭。所謂“記事”,有的與卜辭有關,有的無關,如記載戰爭中俘虜數字,田獵時所獲多少以及方國、臣下進貢物品等等。
甲骨文是用金屬刀具或別的什麼工具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目前還沒有確定;但甲骨文字體十分美觀,或峭拔蒼勁,或秀麗多姿。它不僅是研究殷商時代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同時又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
根據大概統計,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甲骨有二十多萬片,其中有兩至三萬片流落國外。據胡厚宣先生一九八四年統計,在國內外和港台地區收藏的甲骨共十五萬四千六百多片。甲骨文不重複的字有四千六百多個,已識的字在一千五百個左右。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書,是一九〇三年由劉鶚拓印的《鐵雲藏龜》。以後陸續拓印、摹印、影印出版了三十多種,其中《甲骨文合編》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有圖版、釋文、多項索引和有關圖表,共十三巨冊。
文字產生以後,另一種記事載體是鍾鼎。所謂“鍾鼎”,是對古代青銅器的通稱。古代有些重要的文獻記錄,為了傳之久遠,不致朽爛,就在青銅器上刻辭,以便傳於後世。這在我國古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墨子·魯問篇》中說:“書之於竹帛,鏤之於金石,以為銘於鍾鼎,傳遺後世子孫。”
青銅器絕大部分是古代統治者日常生活中所享用的禮器。一般樂器有鍾;食器有鼎、鬲、敦、簠;飲器有尊、彝、壺、爵;盥洗器有盤、匜。這些禮器中,以鍾和鼎為最大,上麵多半有文字,所以,人們稱這上麵的文字為“鍾鼎文”或“金文”,又因為這些文字是鑄(或刻)在上麵的,所以,又稱為“銘文”。
青銅器是用銅錫合金鑄成的器具,它的發現是人類文化史上劃時代的標誌之一,證明人類已從新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大約是在商代。它出現不久就有人開始在上麵刻上名字或其他符號,以明歸屬。後來,文字漸漸加長,變為紀念性短文,或者說明作器的原因,或者說明作器的用途和作器人。再後來,便將需要長期保存的重要文獻也鑄(或刻)在青銅器上。如春秋時期的鄭國,在公元前五三六年將刑罰條文鑄在鼎上,晉國也曾於公元前五一三年將範宣子所作的《刑書》,即刑罰條文鑄為刑鼎。因此,青銅器上的文字由一兩個字逐漸發展到幾百字。從這些文字記錄中,我們可以得到關於當時的許多曆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