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蔡倫究意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在造紙事業中的地位應該如何看待呢?
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耒陽縣)人,明帝永平末年(75年)入宮當差。章帝時任小黃門達十餘年。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任中常侍,又加位尚書令。安帝元初元年(114年)封為龍亭(今陝西渾縣)侯,後為長樂太仆,永寧二年(121年)因卷入宮廷內訌而自殺。蔡倫在宮廷數十年,參與決斷國家的機密大事,又很有才幹,對造紙事業可能起到改進和推廣使用的重要作用。盡管對蔡倫造紙問題還有不同意見,但至少有兩點應該肯定:一是他總結和提供了新的造紙原料,即在麻類纖維外,又用樹皮作原料;二是他改進和推廣了新的造紙技術,總結了剝皮、漚爛、熏煮、舂搗、漂白等一套新工藝。由於有了這些改革,便為中國的造紙工藝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蔡倫主持下,擴大造紙原料,改進造紙技術,其功績是不可抹殺的。
)第三節 紙書的出現
由於東漢以來造紙術的進一步改進和推廣,紙寫書逐漸趨向取代簡書和帛書,成為重要的圖書形態。不過紙寫書完全取代簡帛,大約還需經曆一二百年的時間。但三國時已經有較多的人用紙寫書,如吳國闞澤,家貧好學,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闞澤抄書主要用紙,說明紙的使用已很普遍。但是帛書仍然流行,並且是一種高貴的書寫材料。魏文帝曹丕是個文學家,寫過一部文藝理論著作《典論》,魏和吳在國事交往中,魏曾用帛和紙各寫《典論》一部,作為外交贈禮。帛書的一部送給孫權,紙書的一部送給吳大臣張昭。從二人的政治地位衡量,帛書顯然表示尊貴,而紙書則是一般流行本。
晉代用紙寫書更為流行,一般人知道“洛陽紙貴”的成語。這是說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撰寫《三都賦》後,由於文辭典麗,許多人傳抄,洛陽地方的紙張因之漲價,可見,紙被普遍使用,並且已經是一種商品了。不僅寫書,西晉學者陸機還用紙寫過一套《平複帖》的書法作品。《平複帖》距今已一千七百餘年,但是經曆代精心保護,現在還珍藏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中,這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紙本書法。東晉以後,官方文件大量用紙。公元四〇四年,權臣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楚帝以後,曾正式下令廢除用簡牘書寫,改用經過防蠹藥物處理過的黃紙,這是最早明令用紙寫書的規定。從此,中國文化的傳遞便進入了紙寫書的時代,簡牘逐漸淘汰,縑帛則多用於書畫藝術品的材料。
從出土文物考察,晉紙規格已逐漸定型,一紙寬約一尺,長一尺有半。晉尺約合今二十五厘米,即寬二十五厘米,長三十八厘米。紙寫書是把幅度相等的紙黏連在一起,由末尾向前卷,前後加簽和軸,形成卷軸形式,後來就稱這種卷軸式的書為“卷子本”。現存的古卷軸絕大多數是二十世紀初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共有四世紀至十世紀間的紙寫本兩萬卷,其中精華部分近萬卷被英國的斯坦因和法國的伯希和先後於一九〇七年、一九〇八年盜去,剩下的萬餘卷現存北京圖書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著名學者陳垣先生主持編成《敦煌劫餘錄》。敦煌寫本絕大部分是佛經,還有一些經史子集和文書契約。除漢文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的寫本。在其他地方也有所發現,至今尚能見到實物。
中國最早有確切年代的紙寫文書是寫於西晉泰始九年(273年)。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疆出土。
中國最早的紙寫佛經是西晉鹹寧四年(278年)的《陀羅尼神咒經》,現流失國外。
中國最早的外族文字紙寫物是一九〇七年斯坦因在敦煌附近長城古烽燧遺址發現的粟特文書信。粟特文是居住在中國西北和前蘇聯中亞細亞一帶粟特人所使用的文字。這批書信約寫於西晉永嘉年間,即三一三年前後。
中國最早的漢文紙寫書信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新疆哈拉和卓發現的,寫於前涼建興三十六年(348年)。
中國最早的紙寫書是一九二四年在新疆鄯善出土的《三國誌》殘卷,寫於陳壽完成《三國誌》以後不久。這個殘卷包括《虞翻傳》和《張溫傳》的部分內容,計八十行,一千零九十字。原卷已流入日本。一九六五年初,在新疆吐魯番又發現晉人所抄《三國誌》的《孫權傳》和《臧洪傳》的殘卷,計四十行,五百七十餘字,抄寫時間比前者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