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雕版·活字·套印(1)(1 / 3)

)第一節 雕版印刷的發明與發展

雕版印刷術和造紙術一樣,也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對於推動和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起著劃時代的作用。

雕版印刷術又稱整版印刷術,即將文字反刻在一塊整的木板或其他質料的板上,再著墨印在紙上。推動這一技術問世的是石刻傳拓技術和印章的使用。那麼,雕版印刷究竟始於何時?學術界對此有始於漢、始於六朝、始於隋和始於唐種種不同說法。一種發明,往往有較長的醞釀,從雛形到成功的過程,一定要截然劃定具體時間是比較難的。根據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實物,大致可以定在唐朝。但對始於唐也還有時間先後的不同看法,有人主張早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左右,有人則主張在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前後,其間有二百餘年的差距。經過專家從印璽、石經的摹刻,印刷的必備器材和文獻記載等方麵考證認為:中國雕版印刷術大概起源於七世紀初年(636年);八世紀時,市場上出現了印紙;九世紀,不但文獻記載更多,敦煌發現的實物也不少,成都已經是全國的刻書中心。這個說法所提出的論據比較可信,但不一定正在貞觀十年。現存最早的雕印品實物是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父母消災祈福而出資雕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這卷經是一九〇〇年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全經由一頁扉頁和六頁篇幅相等的經文黏連而成,長十六尺,高一尺,是卷子本。卷首的扉頁是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的蓮花座上長老菩提說法圖,布局謹嚴,刀法純熟,圖畫鐫刻精美生動,經文字體也端莊凝重,深厚勁拔,是一件異常精致的藝術品。從卷末所鐫“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和雕印品的技巧成就上推測,可知雕版印刷術大約在九世紀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令人憤慨的是,這件國寶和其他敦煌古寫本幾千卷竟在一九〇七年都被英國人斯坦因劫竊而去,收藏於倫敦博物館已將近一個世紀了。

現存國內最早的雕版印品是一九四四年成都東門外唐墓中發現的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雕印販賣的《陀羅尼經咒》梵文經本一片,大約一尺見方。首行題“唐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可見當時已有公開出售的雕版印品。該件中央刻一小佛坐像在蓮花座上,外刻梵文經咒,大部分是古梵文。咒文外又圍刻小佛像,雕印時間雖無直接根據,但唐代成都設府在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此件不會早於七五七年。唐朝雕印品除佛經外,主要是民間日用的曆書、字書和一些雜書。現存最古曆書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曆書殘片及中和二年(882年)印有“劍南西川成都府樊賞家曆”字樣的曆書殘片。這些古曆都已流散國外。中和三年(883年)著名藏書家柳仲郢的兒子柳玭曾在成都書鋪看到許多印本書,其中有陰陽雜記、占夢、相宅、字書等民間用書。這種書印刷質量較差,但在書鋪中公開發售多種日用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雕版印刷這一新技術已經比較廣泛地被應用了。

唐代雕版印書主要在四川、淮南等地,尤以四川成都地區為全國的刻書中心。根據已經發現和見於文獻記載的早期雕印本,如佛經、曆書、雜書和工具書等推斷,成都很可能是雕版印刷的發源地。當時四川的政治、社會情況都比較安定,經濟發達,又有豐富的造紙資源,而成都又是四川的政治、經濟中心,因此成為中國雕版印書業的先進地區。

唐朝的雕版印書從現存實物和文獻記載看,主要是佛經和民間用書。由官府正式刊印儒家經典則從五代開始。

五代的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年),在宰相馮道和李愚等人的建議下,決定依照石經文字,刻印九經,並派專人負責,認真寫刻。根據文獻記載,這一首次刊印儒家經典的活動很受政府重視,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