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這次刻經活動是由宰相建議,由國子監有學識的人員負責組織執行。因為是國子監具體經管,所以後世稱這次刊本為“監本”。
②依據的底本是唐開成石經。這是當時最好的官方標準本。
③原石經本有經無注。監本則兼有經注,成為經注的定本。
④先將石經經文與六朝注本合為一編,再經五六個專家學者精勘細讀,審核無誤,由專門書手以楷書謄錄,然後交匠人雕印。
⑤後唐明宗對開雕九經很重視,除選派專門學者多人參加外,還在政治、物質等方麵給以種種優待,使這項浩大工程得以順利開展。
這項浩大工程,曆經唐、晉、漢、周四朝二十一年,直到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始告完成。所謂九經是:《易》、《詩》、《書》、《三禮》和《春秋》三傳共九種,但當時所刻不止這九種,還刻有《孝經》、《論語》、《爾雅》,附以《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共十四種,與開成石經種數正同。這是官刻經籍的開始。這份刻印本就是宋人所稱的舊監本或五代監本。刻印的形式是經文用大字,每行約十六字,注文用雙行小字,每行約二十一字,沿用了舊寫本的格式,可惜後來都亡佚了。除此之外,五代還有一些刻印書籍活動。其中著名的有石晉宰相詞人和凝在刻印《顏氏家訓》外,又自寫自刻自己的文集數百帙分送給人,這是自刻所著之始。
十國的刻印書活動也較頻繁,後蜀的成就較大。它除了依照五代刻印九經從而有蜀刻《九經》外,宰相毋昭裔因少年時家貧,借書困難,顯貴後曾出私財辦學館,並刻印《文選》、《初學記》和《白氏六帖》等大部頭書。這是私人自費刻書之始。這不僅有益於雕版印刷的改進和發展,對推動文化也頗有貢獻。
宋朝是雕版印刷事業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刻書範圍極大地拓廣,幾乎遍及所有圖書部類。從中央、地方官府直到民間、私人都參與了刻書活動,對印書校勘、裝幀工作的重視也都超越前代。從宋朝建國之初到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前後相距不過四十餘年,而國家所藏雕刊版片便由四千塊增至十餘萬塊,增長了二十多倍,可見發展速度之快。它先後刻印過若幹大書,如從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曆時十二年刻印成全部漢文大藏經,共十三萬塊版,五千零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函,名《開寶藏》。這是我國第一次刻印發行的佛教總集。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年)完成了十七史的刻印。集部當以《文苑英華》為代表。
南宋初年,在刻印釋家經典外,還大規模地刻印儒家經史,中央及各地方政權、教育係統、民間、私人、書商、坊賈等無不刻書。所刻幾乎涉及所有部類,刻書地域廣闊,版本眾多,稱一時之盛。
宋朝不僅發展了雕版印刷事業,而且非常注意雕印工藝,許多學者也研究版本問題,逐漸建立了版本學這一專學,對各種圖書版本的發生和發展的曆史,對各種圖書版本的異同優劣,對版本的各項工藝等等都進行研究,出現了尤袤《遂初堂書目》的版本目錄,許多有關版本的論述散見於學者們的著述之中。於是,“宋板書”成為後世珍惜寶藏的珍本、善本了。
遼、夏、金各朝都有較發達的雕版印刷事業。在山西應縣木塔曾發現遼刻《契丹藏》和其他印刷品,《契丹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藏經刻本。另外,遼坊刻唐李翰《蒙求》為目前世所僅有,這是遼用來教授童生的啟蒙漢字課本。西夏則有西夏文、漢文、藏文、回鶻文等典籍刻本。一九〇八年,在黑水城佛寺遺址發現西夏木板經典封麵畫斷片。金代最著名的刻書中心是平陽(又稱平水,今山西臨汾),刻書盛行,水平頗高,今可見者有多種,如許多人都知道的《劉知遠諸宮調》是古代民間說唱文學名著,也是現在傳世的最古的諸宮調之一。除平水外,金代的刻書中心還有中都(北京)、南京(開封)和寧晉(今屬河北邢台)等地。金代官書中,首推國子監本,刻印中文和女真文書籍等十種。而更多的是民間和寺院刻印,有佛經、翻譯中文書籍以及一些人的文集等。最著名的是《趙城藏》,這是金代民間雕刻的一部藏經,以原藏山西趙城縣廣勝寺而得名。《趙城藏》是一部珍貴的孤本佛經,前後曆時二十餘年(1149—1173年)始刻成,全部經文估計有七千餘卷,現存卷軸本四千九百餘卷。一九四二年日寇妄圖劫掠,經八路軍搶救移藏保存,今藏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