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官刻由興文署掌管,所刻最早且好的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二百九十四卷和《通鑒釋文辨誤》十三卷。各級地方官府和教育係統也有刻書,而書院刻書也很多,著名的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西湖書院刻馬端臨《文獻通考》三百八十四卷,字體優美,行款疏朗,稱為佳刻。
但是,雕版印刷由於版片笨重,雕版費時費工,保管需要專庫。因此,曆史的發展就要求印刷工藝的創新。雖然,雕版印刷一直沿用至明清,但隨著時代前進,逐漸希望有新的印刷術出現,活字印刷首先應運而生。
)第二節 活字印刷的發明
活字印刷的發明時間約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比德國人穀騰堡的鉛字印刷要早四百多年。宋朝的活字印刷是由一位能工巧匠畢昇發明的,他用泥做成活字燒製,平時把燒製好的活字按韻排列,放在格子裏備用,印書時檢字排版,用後拆版,按格歸還活字,再用再檢,常用字多準備達數十個,冷僻字按需要臨時燒製付排。畢昇可能用這套泥活字印過書,所以感到印數成千上萬本時,極為神速。可惜他所印的書未見流傳,而記載這件事情經過的僅有宋人沈括所撰筆記《夢溪筆談》,而不見他書記載,以致後來有某些外國別有用心的人認為這隻是設想而無實用價值,認為活字不能印書,借以否定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可喜的是,在近八百年以後的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竟有人用泥活字成功地印行了多種圖書,如道光九、十年間(1829—1830年),蘇州人李瑤用仿宋膠泥活字先後兩次印刷溫睿臨的《南疆逸史》;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瑤又用膠泥活字擺印了《補校金石例四種》。可惜由於文獻缺乏,對李瑤生平沒有更多的了解。
與李瑤同時,安徽一位窮秀才翟金生的成績更為卓著。翟金生家境貧寒,看到社會中下層人士的優秀著述往往因無力雕印而被埋沒,便不顧家徒四壁,動員全家從事泥活字的製作,經過三十年的潛心研究,摸索出選模、作字、燒煉和修刮等一係列製作泥活字的方法,並親手製作了各種規格的仿宋泥活字十萬多個。從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開始刊印自著《泥版試印初編》、《續編》,黃爵滋的《仙屏書屋初集》和翟震川所修《水東翟氏宗譜》等書多種,字畫均清晰可讀。翟金生使八百年前泥活字的創製得到複活,不僅其刻苦堅韌的獻身精神值得讚揚和敬佩,而且以泥活字印刷確有其事而非設想,嚴正地駁斥了某些誣詞濫調,奠定了中國發明印刷術的曆史地位,成為一樁愛國壯舉。事實上,在畢昇之後的兩百年,元代學者姚燧曾命其弟子楊古按畢昇泥活字版法作活字,刻印過《近思錄》和《東萊經史說》等書,流傳四方,但因使用範圍不廣,未能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