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經、史、子、集(4)(3 / 3)

道家的影響也延續久遠。漢初“黃老之治”,魏晉的玄學,都是道學的顯赫時期。特別是唐初,老子被冠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在政治上有著相當的影響力。但是,後來標榜的道家,多側重於“清靜無為”的消極方麵。道家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方麵變成了完善儒學統治術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麵,如它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是作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得到世代繼承的。

法家的思想在秦得到了完善和實現。其中不乏有效的治國之術,所以以後曆朝曆代都不可能棄而不用。漢代獨尊儒術,實際卻以儒法相表裏便是明證。

陰陽五行說,起初有其科學價值,自演變出“五德終始”說之後,再經後世文人不斷加工,則變成一種近乎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理論,統治階級更利用其“天人感應”的思想作為他們進行合法統治的理論依據。

諸子百家之說,在以後的曆史長河中各有其變化和興衰的命運。但各家之說的關係正如班固所言是“相滅相生,相反相成”。曆代統治階級正是不斷吸收各家之長,以完善自己的統治思想,這種思想也便深深影響於人民大眾的意識,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代的演進,諸子百家的界限益趨模糊。然而對各家思想的研究代不乏人,因而各學派思想的流風遺緒不絕如縷。

儒家既得獨尊之位,其著作之流傳自是名正言順。不僅孔子刪定的五經,連記錄孔子及其學派諸子言行的“四書”也都被官方指定為必讀經典。自漢至民國有關闡釋《論語》的書約有三百種之多。其中有名的注疏本有三國魏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宋邢昺的《論語正義》、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和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孟子》有名的注釋本有東漢趙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等。其他如《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各家著作,後世也多有注本和研究成果,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

對先秦諸子的著作,人們很早就注意收集並開始著錄。子書的範圍是“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也就是說,把儒家以外的諸子學說都列入子部。西漢劉歆《七略》始立《諸子略》一類。《漢書·藝文誌》依《七略》之舊將諸子分為十家。晉荀勖編《中經新簿》分甲、乙、丙、丁四部,乙部即收錄子書,東晉李充更定甲乙丙丁排次,子書歸為丙部。《隋書·經籍誌》則正式以經、史、子、集命名四部,千年以來相沿不改,子書成為中國文獻一大類別。但後世子部界限日趨龐雜,如《四庫全書》將難納入經、史、集部的書統統歸入子部,使子部成了幾乎無所不包的大雜燴。除諸子百家之外,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類書、釋家均歸子部,共十四類二十五屬,甚至命書、相書、器物、食譜、鳥獸蟲魚、雜事、雜品、異聞、瑣語等亦被塞入其中,形成了淩亂不堪的子部,與最初的子書概念已相去甚遠了。

秦漢以後,由於諸子各家思想的延續、發展,產生了像漢王充《論衡》、晉葛洪《抱樸子》等一批新的子書,也出現了像今本《列子》、《晏子春秋》等一批自稱“古本”的偽托之作。這些,時人均列入子書。

為便於保存和查閱,明人將子書輯為多種叢書。僅嘉靖年間(1522—1566年)的諸子叢書就有《十二子》、《六子全書》、《六子書》等。其後則有明歸有光輯《諸子彙函》(收九十三子),清崇文書局輯《子書百家》(一名《百子全書》)、浙江書局輯《二十二子》(子書二十二種),民國時五鳳樓主人輯《子書四十八種》等。而影響較大的是民國國學整理社輯的《諸子集成》(一九三五年世界書局排印本),一九五八年中華書局重印,近年數家出版社均有影印出版。

)第四節 總集和別集

“集”是中國古籍分類四分法中的一大部類。它的類名雖始定於《隋書·經籍誌》,但它所著錄的文獻內容卻早已包含在中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之中。《七略》的“詩賦略”中包括詩歌、屈原等賦、陸賈等賦、孫(荀)卿等賦、雜賦五個部分。第一部史誌目錄《漢書·藝文誌》根據《七略》,仍保留《詩賦略》這一類,後來晉《中經新簿》的丁部、梁《七錄》的“文集錄”、《隋書·經籍誌》的“集部”,直到《四庫全書》的“集部”,都是從“詩賦略”一脈相承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