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集部最早以《詩賦略》為類名呢?因為它以收集詩賦為主。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早誕生的一種。古人對詩與歌是有區別的,認為“誦其言謂以詩,詠其聲謂之歌”。原始人類的詩歌是口耳相傳。商、周時代始有文字記載的詩歌。當時的不少詩歌反映了下層民眾的喜怒哀樂,一些采詩官便到民間采集,供王者“觀風俗,知得失”,並將民間詩歌編輯成為最初的總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這樣產生的。但因漢代將它列為儒家經典,劃歸“經部”,而未入“集部”。
集中包含楚辭、別集、總集等內容始於阮孝緒《七錄》,以後的圖書分類大致曆代相沿,如《隋書·經籍誌》、《古今書錄》、《歸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郡齋讀書誌》、《遂初堂書目》、《宋史·藝文誌》等都基本相同。《宋誌》加“文史類”,共四類。《明誌》去“楚辭類”,僅剩三類。清《四庫全書》則在“楚辭”、“別集”、“總集”之後增加“詩文評”和“詞曲”二類,共五類。現分述如下。
一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是《詩經》以後的一種新詩體。“楚辭”之名不知起於何時,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集成書,定名為《楚辭》,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最早收楚辭入目的是《七略》的《詩賦略》。其中對屈原、宋玉的作品不稱“楚辭”而稱“賦”,這是因為漢代對楚辭和漢賦一般混稱為賦。其實,在文學體裁的分類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楚辭是詩歌,賦是押韻的散文。
楚辭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離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貴族。他忠君愛國,卻受到排擠和打擊,以至被放逐。在楚國麵臨危亡的形勢下,他渴望竭忠盡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詩人憂愁幽思、感慨萬端,將其愛國的理想和報國無門的沉痛感情熔鑄成了這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離騷》。《離騷》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性,對中國以後的曆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盛極一時的漢賦就是在《詩經》和楚辭的影響下產生的一種文體,在當時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班固認為賦是賢人失誌之作,當時的著名辭賦家如賈誼、司馬相如、揚雄等都是一代名流。
二別集
別集起源於何時?一般認為始於東漢。別集的情況比較複雜。其編排體例大致可分為四種:
①按詩文分編。如《李太白集》,收唐李白(字太白)的詩與文共三十卷。其中詩二十五卷,文四卷,詩文拾遺一卷。
②按內容分編。如清阮元的《揅經室集》,將其經類文章、史類文章、子類文章及文詩,分別編排。
順序編排。即“安史之亂”以前,“安史之亂”時期,入蜀途中,定居和離開成都之後。
排,分賦(一卷)、詩(二十二卷)、詞(七卷)、雜文(五十卷),附錄樂府一卷。其中詩賦按時間順序編排,雜文又按體裁分為二十六類。
別集,既作為集部的一個類名,又可作某一別集中區別於正集的名稱。或用以顯示作者專長,如李白、杜甫以詩見長,則將其文刊入別集;或為區別學術觀點,如清潘耒《遂初堂詩集》,包含詩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其別集是關於佛教和道家的論述。也有在重刻時將補遺部分稱為別集的,如宋陸遊的《放翁詩選》前集十卷、後集八卷、別集一卷,其別集是後人所補入的陸遊詩作。
在一些別集中常有附錄若幹卷,將作者的行狀、墓誌、讚銘等資料別為卷次,附於別集之後。如北宋歐陽修所撰《歐陽文忠集》,有附錄五卷,前附年譜,後附行狀、墓誌、傳文等。這些資料對研究作者生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有的附錄附收他人著作,其中又有兩種情況:一是附收作者親屬之作,一是編者將自己的著作附刻於他人別集之後,意在附驥。如清徐倬《蘋村類稿》,附錄二卷,收其子徐元正的詩文。
別集的命名五花八門,或用姓名,或用字號,或用官銜,或用籍貫,不勝枚舉。
《諸葛亮集》等。古代人認為直接用作者的名字作集名是一種不太尊重作者的做法,因而在古籍中直接用作者姓名名集的為數甚少。新中國成立後整理出版的一些別集則多以本名作集名。如《柳宗元集》,吳文治等校點,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版,全四冊。
七鬆堂,故集稱《二十七鬆堂集》。清代鴉片戰爭時嚴禁論者黃爵滋書齋名仙屏書屋,故詩集稱《仙屏書屋初集詩錄》,有道光時翟西園泥活字本。
的,如漢班固初除蘭台令史,集稱《班蘭台集》。有以終官名集的,如南朝梁何遜官至水部員外郎,集稱《何水部集》。有以謫官名集的,如漢賈誼謫為長沙王太傅,故集稱《賈長沙集》。有以贈官名集的,如宋魏野追贈秘書省著作郎,秘書省為漢設掌管圖書的官府,而漢代東觀為藏書之所,著作郎常在東觀,故稱魏野的文集為《東觀集》。
以私諡名集的,如元吳萊死後,其門人宋濂等私諡為淵穎先生,故集稱《淵穎集》。
東先生集》。有以居住地名集的,如唐陸龜蒙,以其曾住甫裏,故集稱《甫裏集》。有以別墅所在地名集的,如唐許渾別墅在潤州丁卯橋,故名其集曰《丁卯集》。有以所愛之地命名的,如宋陸遊在蜀多年,“樂其風土,有終焉之誌”,後詔令其東下,“然心未嚐一日忘蜀”,故題其平生所作詩卷曰《劍南詩稿》。劍南,唐道名,即今四川劍閣以南,大江以北地區,故用以代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