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長慶集》,唐元稹撰,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結集,故名。
此外,還有以集名表誌向的,有據典故名集的,有用古文句為集名的。如宋衛涇的《後樂集》,就是取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含意為別集命名的。還有以卦名命名的,宋王禹偁,三次遭貶而作《三黜賦》,集成之後,以《易》卜卦,得乾之小畜卦,因以“小畜”名集。有的一人之集,從不同角度命名,就形成一集多名的現象,如文天祥的集子就有《文山全集》、《文山先生全集》、《文忠烈公全集》、《文丞相全集》、《廬陵文丞相全集》、《文信國公集》、《文山集》、《文山別集》、《文信國公全集》等名目。
三總集
凡諸家作品的綜合集稱總集。它起源甚早,《詩經》、《楚辭》都是早期的詩歌總集。由於《詩》入於經,楚辭又被當作一地(楚地)之作,故均不視為總集。集部的總集究竟始於何書,說法頗不一致。《隋書·經籍誌》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都主張總集以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為始。
《文章流別集》分集、誌、論三種,即《文章流別集》、《文章流別誌》和《文章流別論》。“集”選文,“誌”是目錄和作家簡曆,“論”則評述文章的源流高低。這是很有價值的一部總集,其書雖佚,其論尚散見《藝文類聚》中。
摯虞之後,總集影響最大者,當推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亦稱《昭明文選》)。
《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它選錄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前後近八百年間的詩文辭賦七萬多篇(首)。選錄的標準特重文采,“事出於沈思,義歸乎翰藻”,就是說,構思深沉,詞藻華麗的作品才能入選。《文選》一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自梁蕭該著《文選音》開了研究和注釋《文選》的先河,從隋代曹憲之後逐漸形成了專門學問——“文選學”。曆代注本甚多,而其中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要算是唐李善的《文選注》。李善注《文選》征引群書達一千六百八十九種,參考資料遍及經、史、子、及及文字、訓詁、佛經等,故自來有“淹貫古今”的評價。與《水經注》、《三國誌注》、《世說新語注》合稱中國古籍中的四大名“注”。後代編纂文章總集的大都參照《文選》體例。宋李昉編的《文苑英華》所錄詩文起於梁末,用以上接《文選》,且其分類編輯,體例也與《文選》大致相同。
《文選》的衡文標準不無片麵之處,加之不收經、史、子類,就難免遺漏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文選》在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方麵,認識更進一步,對以後文學的繁榮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再則《文選》保存了大量優秀作品,對後代研究從先秦到南北朝的文學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
《文選》之後,詩文總集層出不窮,或為“全集”性的,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全宋詞》等;或為選集性的,如《古詩源》、《古文觀止》等。
總集就其編排特點可分為三大類:
①按時代編排。有通代的,如《文選》、《文章正宗》等;有斷代的,如《唐文粹》、《宋文鑒》、《明文衡》、《清文彙》、《全唐詩》、《全宋詞》以及近期出版的《全宋文》等。
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玉台新詠》、《曆代賦彙》等;有專輯一代某一體裁作品的,如《明詩別裁》、《宋詩鈔》等;有彙輯各種文學體裁的,如《文苑英華》、《唐文粹》等。
因為總集是收集一代或幾代文學作品的,特別是全集性的總集,是盡可能求全的,這樣就保存了大量的文學資料,對後世研究前代的文學作品提供了比較係統、完備的材料,因而就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許多古典作品因年代久遠而殘缺不全,可用總集校補,甚至有的別集久已亡佚,卻可依賴總集輯佚成書。如唐張說的《張燕公集》,雖有傳本,僅二十五卷,原本三十卷,用《文苑英華》互校,補出遺漏的雜文六十一篇。《四部叢刊》本的《李義山文集》(唐李商隱撰),五卷,是從《唐文粹》和《文苑英華》等總集中輯抄而成的。
四詩文評
這一類目的設置始於《四庫全書》。論文品詩的書入於本類。對詩文優劣的評論及詩文創作的理論概括,首先散見於“六經”和諸子著作,雖不乏真知灼見,畢竟是零金碎玉,不夠係統和全麵。隨著詩文作品的大量湧現,才逐漸產生了專門從事文學批評的專論,如魏晉時期曹丕的《典論》、陸機的《文賦》。我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的第一部係統專著是《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撰。它全麵地繼承我國一千多年文學理論的成果,係統地總結了自商周至齊梁時期文學創作的經驗,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古代文學理論的體係,對後代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全書分上下編,各二十五篇。內容可歸納為總論、文體論、創作論和總序四個部分。全麵精辟地論述了文學與時代政治,藝術創作與形象思維,文學體裁與風格,內容與形式,繼承與批判等文藝理論方麵的諸多重要問題,抨擊了當時片麵追求形式的文風。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把文學發展描寫為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並力圖揭示其內在聯係。這是前無古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