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經、史、子、集(5)(3 / 3)

稍後於《文心雕龍》的《詩品》,是文學批評的又一部傑作。《詩品》,南朝梁鍾嶸撰,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評論專著。它係統地論述了從漢魏到南朝齊梁時代的五言詩,並將其間一百二十二個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品論人,故名《詩品》。又在品第之外,評論詩作之優劣,故又稱《詩評》。《隋書·經籍誌》著錄“《詩評》三卷,鍾嶸撰,或曰《詩品》”。後世則隻稱《詩品》了。《詩品》對不少詩人作了比較具體的分析,指出其創作特色及淵源流變。對詩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看法,並批評了當時的不良詩風。《詩品》所涉及的一般理論問題,有的至今還有借鑒意義。

唐宋以後,詩文評的著作增多,一類是詩話,一類是詩紀事。

詩話,或評論詩歌、詩人、詩派,或記錄言論、軼事,兼論詩歌創作的原則,是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和文學史的重要資料。曆代詩話著作甚多,但篇幅短小,分散,不便檢閱,於是遂有詩話叢書的編輯。重要的詩話叢書有三部:

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詩話,如南宋胡仔纂集的《苕溪漁隱叢話》、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清袁枚所撰《隨園詩話》和近人梁啟超所撰《飲冰室詩話》等,也都頗受重視。

詩紀事,是詩文評中的一部分,它兼具詩歌評論與詩歌史料的性質。首先寫詩紀事的是南宋計有功,作《唐詩紀事》,收錄唐代詩人一千餘家。在每個詩人名下,或錄其詩,或兼及本事,或采集評論,或撮述生平。這樣係統地搜集整理工作,對保存一代詩歌文獻具有重要的意義,故後代多所仿製,如清厲鶚的《宋詩紀事》,近代陳衍的《遼詩紀事》,陳田的《明詩紀事》等。

評文的論著,如《文章緣起》、《文章辨體》、《文章精義》、《文體明辨》、《文則》、《文說》、《文概》、《文學津梁》、《論文集要》等等,或論文體的緣起,或論修辭,或解說體式,或評論文章的工拙繁簡、源流得失等,在文藝理論上都具有參考價值。

五詞曲類

這是《四庫全書·集部》的最後一類。此類之下又分詞集、詞選、詞譜、詞韻和南北曲六屬。這類著作雖被收入集部,但《四庫全書總目》的作者對詞曲的文學價值卻認識不足,認為“厥品頗卑,作者弗貴”,雖“未可全斥為俳優”,然而隻能“附之篇終”。於詞分為五類,而曲“則惟錄品題論斷之詞”,其“曲文則不錄焉”。

詞由詩演變而來,故有“詩餘”之稱。它始於中唐,盛於宋代。宋代詞壇,名家輩出。而自蘇軾、陸遊、辛棄疾之後,詞作展現了新的風貌,打破了以前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恨的俗套,為詞開拓了新的創作領域。以後曆代出現了眾多的詞人和大量的作品,詞的別集、總集也就隨之產生了。

詞集,收錄詞作的別集。如宋晏殊的《珠玉詞》,柳永的《樂章集》、蘇軾的《東坡樂府》、李清照的《漱玉詞》、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等。

詞選,收錄詞的總集。後蜀趙崇祚編的《花間集》是較早的詞總集。以後有南宋黃昇編的《花庵詞選》、周密編的《絕妙好詞》等;明人毛晉編的《宋六十名家詞》、陳耀文編的《花草粹編》等;清人朱彝尊編的《詞綜》、沈辰垣等編的《曆代詩餘》等;今人唐圭璋編的《全宋詞》、胡雲翼編的《宋詞選》等。

詞評類的書有宋胡仔所撰《苕溪漁隱叢話》、張炎所撰《詞源》、明楊慎所撰《詞品》以及近人王國維所撰《人間詞話》等。

詞譜、詞韻,收錄有關填詞譜式及押韻的書。唐宋兩代沒有詞譜,至明清兩代,詞譜著作才逐漸增多。如張綖的《詩餘圖譜》、清萬樹的《詞律》及清《欽定詞譜》等。

曲作為一種新詩體,形成於宋金,大盛於元明。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又有雜劇、散曲之別。雜劇是長曲、有科(動作指示)、白(道白);散曲則短小而無科白,形式與詞相似。元代曲作家可考者十百多人,明代曲作家三百多人。曲作家最著名的是關漢卿和王實甫,他們的《竇娥冤》和《西廂記》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散曲總集有《梨園按試樂府新聲》、《樂府群玉》(均為元無名氏輯)、元楊朝英選輯的《陽春白雪》和《太平樂府》,即所謂“楊氏二選”,明人輯的《盛世新聲》、《樂府群玉》,陳所聞編的《南北宮詞記》,今人隋樹森編的《全元散曲》,王季思主編的《元散曲選注》等。談曲譜的書有康熙間的《欽定曲譜》等。談曲韻的有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等。

集部之書,自“詩賦略”開始,就以專收文學性的作品為主。演變為四部的集部以後,依然以文學作品為主要收錄對象,但又並非如此絕對。如有的論學記事的個人別集也混雜其間,有的存人存事之作也溷入總集;反之,純為文學的詞曲、小說反而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甚至未被立類。

也許在今後圖書分類編目的發展過程中能得到妥善合理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