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圖書的再編纂(1)(1 / 3)

)第一節 類書

文化的傳遞需要圖書,但圖書內容往往包含著多方麵,同類內容又往往散在各種圖書中,都不便查閱和使用,因此就把各種圖書中同類或相近類的資料,或按問題分類,或按字分韻,加以彙集在一起,成為一種便於省覽、記憶和檢索的資料類編,它就是類書。近人班書閣在《中國曆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一書中曾為之界說雲:

所謂類書,就是隨類相從的書,也就是類事之書。具體些說:采擷群書,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而利檢錄的書籍,叫做類書。

類書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類書起源於雜家著作的《呂氏春秋》。清代學者汪中即以《呂氏春秋》為類書之始,他在《述學》中說:

是書之成,不出一人之手,故不明一家之學,而為後世《修文禦覽》、《華林遍略》所托始。

清輯佚家馬國翰的《玉函山房文集》卷三《錙銖囊序》中也持同一見解。《呂氏春秋》雖然出於眾手,采擇資料範圍較廣,但並不是鈔纂各種圖書中的同類內容彙編而成,所以不能算作類書。

有人認為,《淮南子》是最早的類書。宋人黃震認為《淮南子》是類書的造端。他在《黃氏日鈔》卷五五中曾說:“(《淮南子》)薈萃諸子,旁搜異聞以成之。凡陰陽、造化、天文、地理、四夷、百蠻之遠;昆蟲草木之細,瑰奇詭異,足以駭人耳目,無不森然羅列其間。蓋天下類書之博者也。”清人鈕樹玉認為,《呂氏春秋》是“自成一家,多他書所未載,非徒涉獵也”;而說“類書之端,造於淮南子”(鈕樹玉:《論淮南子》,見《匪石先生文集》卷三,一九一五年上虞羅氏《雪堂叢刻》本)。《淮南子》雖說是“博采群說,分諸部類”,不過它的中心主旨是用各種資料來表達老莊思想,不是單純的文獻彙編,也不能算類書。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這些書雖與後來類書體例不甚相合,但從它分類會聚的編撰體例來看,卻給後來類書的編纂以啟示。

東漢以後,由於文章日趨繁富,追求形式整齊,喜歡在文章中采用典故,可是當時得書條件還很差,於是人們各就所需,從各種文獻典籍中分類鈔纂,這也為正式編纂類書開辟了道路。

最早的正式類書究竟是哪一部呢?宋朝的學者曾提出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是《郡齋讀書誌》的作者晁公武提出的。他在卷十四《類書類》立梁元帝(552—554年)所撰《同姓名錄》三卷於首,認為“類書之起當在是時”。清朝所編《四庫全書總目》也同意此說,認為“類書之書,莫古於是編”。

另一種是《玉海》的編者王應麟提出的。他認為類書始於曹丕組織編纂的《皇覽》。清末張之洞編寫《書目答問》把《皇覽》的輯本列於“類書類”之首,承認《皇覽》為最早的類書。《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三五《吳淑事類賦條》又說:“類書始於《皇覽》。”顯然與上麵所說自相矛盾。

《皇覽》的編纂情況在《三國誌》的有關紀傳中曾有所記載。《皇覽》是魏文帝曹丕在黃初年間(220—226年),組織劉劭、王象等學者從五經群書中,按類輯錄有關資料,分編成四十餘部,每部又分幾十篇,全書共有千餘篇,八百多萬字,題名《皇覽》(《三國誌·魏誌》《文帝紀》、《劉劭傳》及《楊俊傳》注,中華書局印本)。從命名上看,編這樣一部大書主要是供皇帝翻檢省覽的。可惜這部大書早已亡佚,清輯佚家孫馮翼曾有輯本一卷,收入《問經堂從書》。

《皇覽》成書在黃初時,黃初是魏文帝曹丕的年號,在二二〇年至二二六年間。《同姓名錄》成書在梁元帝承聖時,是五五二年至五五四年間。《皇覽》成書早於《同姓名錄》三百餘年,所以應以《皇覽》為類書之始。

類書之列入目錄有其沿革。荀勖撰《中經新簿》列《皇覽》於史部(此據《隋誌》序。《四庫提要》言荀簿入《皇覽》何門無考,殆未據《隋誌》加以深考)。《隋誌》入類書於子部雜家類。《舊唐誌》於丙部子錄十五別立“類事類”,以收類書。類書之自成一類始此,但尚無類書之專名。《新唐誌》則改“類事類”為“類書類”,類書之名始定。類書的定義,張滌華《類書流別》曾為之界說雲:

凡薈萃成言,裒次故實,兼收眾籍,不主一家,而區以部類,條分體係,利尋檢,資采掇以待應時取給者。

③清章學誠《校讎通義》二之五主張按內容性質分屬,即將類書分別依其所收內容分別散入史部故事類、集部總集類、子部雜家類。但綜合性類書或超出上述範圍者又難歸屬。

④清張之洞《書目答問》附類書於子部之末,並注稱“類書實非子,從舊例附於此”。其意仍以類書當獨立一類。

⑤近人劉鹹《讀校讎通義》主張類書可包括總類、句隸、類考、專類、策括。其不可係屬者歸之他門。

類書從《皇覽》以後,日益發展,它的發展進程,大抵可分三期:

六朝到唐是類書的創始期。

六朝由於駢儷文興起,文人講究辭藻,爭相搜求故事僻典,紛紛鈔撮字句,所以繼《皇覽》之後,就有《語對》一類專門彙集辭藻的類書出現。唐代又有供為政參考的類書。所以類書數量日增,《隋書·經籍誌》著錄的類書有兩千餘卷,唐代也成書萬卷,可惜這些書大多亡佚,現存者可舉數種主要者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