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北堂書鈔》,隋時虞世南編,原書是一百七十三卷,八十部,八百零一類,今已不可得。現在通行本是明萬曆時的刊本,共一百六十卷,十九部,八百五十一類。這個刊本由於隨意增刪而失去原書麵貌。清朝學者孫星衍、王引之等曾對明刊本加以校訂,有光緒刊本,略勝於明刊本。《北堂書鈔》是現存比較完整的最早類書。書中彙集的資料多出自隋以前的圖書,這些圖書多已亡佚,所以《北堂書鈔》對輯佚、校勘有一定的作用。
②《藝文類聚》,唐初歐陽詢等人奉命纂集,共一百卷,四十六部,七百二十七目。全書有事有文,而且不是截取片段,而是整篇收錄。它收錄了唐以前的古籍一千四百餘種,起到了保存曆史文獻的功用。
③《群書治要》,唐太宗命魏徵等人所編,共五十卷。它從六經諸子中,把從古代五帝到晉朝止的有關治理國家大要的文獻輯錄成一書,它雖和《皇覽》性質相同,但彙集文獻的方法不同。《群書治要》所收的文獻多是完篇整段。
④《初學記》,唐玄宗為便於他的皇子們作文時檢索典故,而過去所編類書又篇帙過大,使用不便,所以特命徐堅等人撰《初學記》,共三十卷,二十三部,三百一十三目。每目分敘事、事對和詩文三部分。這與一般類書略有不同。在唐人類書中,它雖不如《藝文類聚》博,但卻選錄較精,勝過《北堂書鈔》等書。
近代以來,在敦煌還發現古類書殘卷三種,羅振玉於一九一七年曾敘其事。據其內容大抵為晉、唐所作(《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下,民國七年鉛印本)。
宋代是類書的發展時期。
宋代類書之所以發展,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撰作詩詞駢文,需要有按類分編的詞藻典故供采擇;二是科舉考試,需要類書備作文時檢索;三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因,宋統一後,對待各國降臣采取寬容政策,但不在政治上加以重用,於是舉辦編纂大書活動,安置降臣以消磨他們的意誌(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一《太宗收用舊臣,處於編修,以役其心》條,民國間商務印書館《學津討原》影印本)。於是編纂了一些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數量多,篇帙大的類書,就《宋史·藝文誌》所著錄的類書已達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卷,補誌又增兩千三百四十一卷。其中《太平禦覽》一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太平禦覽》是宋太宗主持編纂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質的大類書。它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十七日(977年4月8日),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984年1月24日),曆時六年九個多月。參加主要編撰工作的有李昉、扈蒙、徐鉉、吳淑等十餘位重要大臣和著名學者。吳淑、呂文仲、王克貞三人則是專心致誌從事編務的學者,其中尤以吳淑曾獨力編纂過一部三十卷的《事類賦》,是一位富有經驗的類書專家,所編《事類賦》更是一部流傳廣、利用多,對後世頗有影響的私撰類書。
這部大類書原名《太平總類》,在全書將要完成時,宋太宗為炫耀自己的好學和提倡文治,曾要求每日送閱三卷,用一年時間審定成書,並改題《太平禦覽》,表示這是經過太宗皇帝親自看過的。
《太平禦覽》篇帙宏富,有一千卷之多。它有幾方麵的資料來源,一是過去的類書,如唐《文思博要》和北齊《修文殿禦覽》等;二是宋朝國家藏書機構三館中所保存的晉唐以來古籍。所引用的資料,達一千六百九十餘種(一說有兩千五百八十種左右)。其中有十之七八到兩宋之間已流傳甚少,宋代的學者洪邁和陳振孫、明代的學者胡應麟都曾評論這一價值。清以來學者也多稱此書。如趙懷玉說此書“搜羅浩博,至今為考據淵藪”(《亦有生齋集·文》卷二《墨海金壺序》,嘉慶二十年刻本)。張之洞《書目答問》注此書為類書中“最要”者。《補正》撰者近人範希曾說:“《禦覽》存古佚書最富,數為類書之冠。”近人張舜徽《廣校讎略》盛讚其書說:
即以《太平禦覽》一書言,所引秦漢以來之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考其書傳於今者十之二三,則有此一書,不啻存秦漢遺書千餘種矣。
《太平禦覽》彙聚大量文獻,為便於檢用分為五十五部,一千卷,五千三百六十三類,還有六十三個附類,總合有五千四百二十六類。它分五十五部不是隨意確定,而是有典故出處的,因為《易·係辭》裏有段話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意思是天的五個方麵總加起來是二十五,地的五個方麵總加起來是三十,天和地相合是五十五,因此這“五十有五”就表示包羅萬象了。五十五部包括天地人事、州郡職官、禮儀治刑、釋道服飾、工藝器物、珍寶布帛、百穀飲食、神鬼妖異、羽獸鱗介、果木百卉等等,足以表明此書收羅廣富。各部之下分類更細,但不免部與部間有重類的地方,所以有的記載說四千五百五十八類。除了類目重複外,《太平禦覽》引用書名多有錯亂異名、誤抄難懂和題名與引文不符種種不足的地方,應引起使用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