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圖書的再編纂(1)(3 / 3)

《太平禦覽》由於流傳較廣,刊本也多。宋時已有刊本,陸心源的皕宋樓曾藏有南宋刊殘本,後歸日本靜嘉堂文庫。明清兩代有多種刊本,見《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著錄。乾嘉學者陳壽祺撰《校太平禦覽跋》記刊本源流及阮元校本頗詳(《左海文錄》卷七,道光間三山陳氏家刻本)。

《太平禦覽》雖有缺點,但卻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它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已經失傳,後世靠此書還能了解到宋以前某些佚書的概貌,有些有用的古書,如農業技術專著《氾勝之書》早於《齊民要術》幾十年,可惜早已失傳,隻有從《太平禦覽》中去尋求了解。它保存的古地理書就達三百多種。這不僅保存了不少失傳古書的零篇殘簡,還對後人為恢複古書麵貌,傳遞傳統文化的輯佚工作有重大的貢獻。它是保存宋以前文獻部最大的一類書。

宋朝另一部千卷大類書是《冊府元龜》,它是宋真宗創議編撰的。宋真宗羨慕他父親太宗主持編纂了幾部大類書,也準備編一部千卷大書,於是在景德二年(1005年)命令王欽若、楊億、錢惟演等人編纂一部以曆代君臣事跡為主的大類書,初名《曆代君臣事跡》,書成以後,真宗改題作《冊府元龜》,冊府指收藏的大量圖書,“元龜”指“龜鑒”,即借鑒的意思。書名說明這部書是從大量圖書中搜集可供政治重要借鑒資料而編成的。

這部類書從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開始,曆經八年,到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完成,共一千卷,三十一部,一千一百一十六門。它雖與《太平禦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大約超過《太平禦覽》一倍,有九百餘萬字,是《四庫全書》所收書中僅次於《佩文韻府》的第二部大書。

《冊府元龜》的編纂特點是:①它對所采錄的資料,不改舊文,即使有錯訛或不恰當處,也隻在原文下加注釋;②它所采錄的資料都是正經正史,而不采錄異聞小說;③它在每部前寫總序,門前寫小序,所以有總序三十一篇、小序一千一百一十六篇。總序一般千餘字,最長的一篇有萬餘字,小序一般是一二百字。這些序都寫得言簡意賅,有助於使用本書。

《冊府元龜》由於所采錄的多是常見書,加以所引資料不注出處,所以自宋至清不為學術界所重視。直至近代,始為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所注意。陳先生認為這部書材料豐富,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門編纂,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書都是北宋以前古本,所以可用來補史、校史。清朝的輯佚學家沒有利用這部書實在是一大缺憾。自從陳先生充分肯定了這部書的史源價值後,研究它、利用它的學者日益增多。

宋朝除了官撰類書外,還有私人編纂類書的,王應麟的《玉海》可算是代表作。《玉海》共二百卷,分二十一部,二百四十餘類,征引的資料遍及經史子集。這是一部內容比較繁富完備的類書。

明清兩朝是類書的興盛期。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後,為了籠絡人心,拉籠知識分子,便組織大批人手,編成一部卷帙空前浩繁的大類書《永樂大典》。這不僅是明朝類書編纂中的突出成績,也在中國類書發展史上居於首位。

《永樂大典》的編纂始於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指定解縉等人負責,並規定了編纂宗旨體例。第二年十一月書成進呈,定名為《文獻大成》。不久,明成祖嫌所編內容不夠完備,於是命令重修,增派姚廣孝、劉季箎與解縉共主其事,又增設大臣、學者擔任具體領導工作,全部工作人員達兩千一百多人,到永樂六年(1408年)冬,全書告成,改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采錄上古至明初的重要典籍近八千種,共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約三點七億字。這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巨型類書,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書根據“用韻以統事,用字以係事”的編排方法,按《洪武正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之下,先注音韻訓釋,備錄篆隸楷草各種字體,最後彙輯各書中與此單字相連有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詞典故、雜藝等各項記載。凡單字注釋、引文的書名、作者都用紅字標出,頗為醒目。

《永樂大典》比較完整地保存了較多的古人文獻,如元以前的佚文秘典,世無傳本的,多賴它全部或全篇地保存下來,成為後人輯錄古佚書的重要源泉,清初學者全祖望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就從中輯錄數百種,采收了三百餘種,其中《舊五代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直齋書錄解題》等著名典籍都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嘉慶時徐鬆又從中輯出《宋會要》五百卷,為研究了解宋朝文化典製開辟了重要史源。《永樂大典》不僅收錄正經正史著作,也收錄有關農業、手工業、科技、醫藥等對民生日用有益的大量資料。它不愧是中國文化的轉運總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