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圖書的再編纂(2)(1 / 3)

《永樂大典》成書後,隻繕寫了一部,後隨明成祖遷都而運至北京儲存。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為避免意外災難,又組織重錄副本,曆時五年,到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重錄工作完成,儲藏在皇史……正本在明末已下落不明,副本也陸續散佚,至清光緒後期,僅存八百餘冊。八國聯軍入北京,絕大部分被燒,殘餘部分也被各帝國主義劫掠,這是對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一種野蠻的摧毀。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又增入新征集到的殘卷,合計正文七百九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影印精裝十冊出版,使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永樂大典》的樣式和內容體例等。

在《永樂大典》之外,明朝私纂類書也不少,但都無法和《永樂大典》相比。

清朝類書在前代發展基礎上,有顯著進展,其體例之精、種類之多、規模之盛、檢索之便,頗多超越前代之處。康熙朝始修的《古今圖書集成》可算清朝類書的代表。清人筆記多記其事,如史夢蘭《止園筆談》卷四記稱:

是書也,康熙間聖祖仁皇帝命儒臣宏開書局,搜羅經史諸子百家,別類分門,自天象地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以至昆蟲、草木之微,無不備具,誠冊府之钜觀,為群書之淵海,曆十有餘年而未就。世宗憲皇帝複詔虞山蔣文肅公率在館諸臣重加編校,正訛補闕,經三載而後整定成書,圖繪精詳,考訂切當,禦製序文弁其首,以內府銅字連綴成版,計印六十餘部,未有刻本也。其書為編有六,為典三十有二,為部六千一百有九,為卷一萬。

徐錫麟《熙朝新語》卷十三,劉玉書《常談》卷四均有記及。

《古今圖書集成》是康熙時學者陳夢雷奉命編纂的一部類書。該書從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正式開始編修,至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成書,命名為《古今圖書彙編》,當時未刊行。雍正初,原編者陳夢雷因政爭問題牽連,被加罪流放,改派蔣廷錫主持重編工作,雍正三年(1725年)書成,改名《古今圖書集成》,次年就以銅活字排印六十四部,樣書一部。每部五千零二十冊,分裝五百二十二函。

《古今圖書集成》全書共萬卷,另有目錄四十卷,內分六彙篇,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總字數有一點六億多字。每部之下設彙考(引各種古書材料,考溯事物源流)、總論(主要摘錄經書中有關事物的論述)、列傳(輯錄人物傳記資料)、藝文(收錄有關詩文詞賦)、紀事(錄有關瑣細小事,補充彙考的不足)、外編(錄神話傳說及荒誕無稽的記述)等類,有的還附錄圖表。全書搜羅宏富,在三級類目下又加複分,體例謹嚴而完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收集資料最廣的類書。

《古今圖書集成》所收錄的資料多是不加刪節的整篇整段,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對後來輯佚、校勘有提供史源的作用。它彙聚專題比較集中,數量較多,往往可作研製某一專題的基本資料依據。它對資料出處、書名、作者等標注比較詳明,可備查核原書。但是由於成書時間短,主事人員少,以致抄寫脫漏、隨意刪節和收錄欠廣等不足之處,應在使用時有所注意。

《古今圖書集成》之外,還有《佩文韻府》、《淵鑒類函》、《駢字類編》等等,都是便於檢索,有利用價值的類書。

清代乾嘉以後人多以類書為讀書、作文、應舉的捷徑,於是《子史精華》、《韻府字錦》之屬層出。坊間書賈,為投時好,大量刊行而日趨冗濫,嘉慶十九年(1814年)從姚元之建議曾令禁止流布應急類書,加以樸學興盛,人多鄙棄類書,而類書之撰乃趨衰落。

類書既多且雜,但編製方法不外以事分類及以字分類。以類分者有一書即聚一類文獻者,如白居易的《白樸》三卷即彙聚當時詔批答詞供公文程式取法,其書已佚。有綜合各類為一書者,占類書之多數,如《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皆是。以字分者有齊句首者,如康熙時所編《駢字類編》專收二字合成詞藻,以上以字分類,後世辭書多以此法。有齊句尾者,如《佩文韻府》收二、三、四字詞語,均在尾字四聲分韻編列。新印《佩文韻府》附有檢字,使不熟悉韻部者稱便。

類書在保存和傳遞文化上有著重要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一部類書接觸到更多的書,並且由於分類鈔撮而便於省覽。有時為查明一個典故的出處,類書又成為最好的檢索工具。有的詩人墨客在吟詩作文時也常常從類書中采取詞藻來為作品增色。但是,也應該注意類書因輾轉相引而造成的訛誤。因此必須認清類書隻是按類鈔纂的資料彙編,可以作查找資料的線索,盡可能去查找原書,如原書已佚,不得已才用它為依據。我們可以從類書中去輯錄一些亡佚的古書,但切忌用類書的引文而亂改存世的古書。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發揮類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