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圖書的再編纂(3)(1 / 3)

當然,清廷編纂《四庫全書》的主要目的在於加強封建專製統治和民族壓迫以及籠絡和羈縻漢族知識分子,因此在求書、收書的範圍與標準上都有很大的局限,幾乎與收書量相等的三千多種圖書遭到銷毀的厄運;所收各書也有不少因觸犯忌諱而被抽毀和篡改,加以書出眾手,人員流品不齊,不負責任,致使該書的學術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即使如此,我們也應承認《四庫全書》終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獻進行全麵清理和總結後的產物。它是中國叢書編纂事業中的一項主要成就。

民國以來,叢書刊刻門類繁多,數量可觀,僅商務印書館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版的古籍叢書就有四十三種之多。這些叢書的內容與範圍都很廣闊,有專科性與綜合性的;有宋元以來的珍本秘笈和專家精校原刻的;也有精印罕見和實用普及的。其中以近代出版家、文獻學家張元濟親自參與輯印的《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百衲本二十四史》和《叢書集成》等四大叢書為著名。

《四部叢刊》是在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二年間完成輯印的一部大叢書。它彙集四部書三百二十三種,八千五百四十八卷。一九二六年重印時,序稱《四部叢刊初編》,抽換了二十一種版本,並對一些書增寫了校勘記,種數仍舊,而卷數增至八千五百七十三卷。《初編》底本網羅海內外善本佳刻,內而宋元明清,外而高麗、日本。一九三四年,又搜羅宋元精刻,印成《續編》,共收書八十一種,一千四百三十八卷。一九三六年續出《三編》共收書七十三種,一千九百一十卷。這些珍本秘笈的刊印為校勘舊籍提供了極大方便。

《續古逸叢書》是繼原由清人黎庶昌校刻的《古逸叢書》而輯印的。它一變前書的影刻為影印,而且還照原書版式大小影印,共收書四十七種。

《百衲本二十四史》開始於一九三〇年,完成於一九三六年,分裝八百二十冊。它采用各種版本相互補綴而成,盡力恢複舊本原貌,以糾正殿本二十四史的缺乏,對史學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叢書集成初編》是一九三五年商務印書館編審部按張元濟氏所定計劃輯印。它從數百部叢書中擇優選取百部以集古今叢書大成。它共收自宋至清的綜合性叢書八十種,專業性叢書十二種,地方性叢書八種。張氏更親撰《叢書百部提要》附於《叢書集成初編目錄》,逐書分述各書源流、內容與價值。百部叢書中含子書六千餘種,剔重後存四千餘種,大多重排斷句。抗戰前,實際出版三千餘種。近年又發現未出版的紙型六百餘種,即將完整地與讀者見麵。

在商務印書館輯印《四部叢刊三編》後,中華書局又輯印了《四部備要》,收書三百三十六種,以仿宋字排印。它以實用為主而有別於《四部叢刊》的專求罕見。

民國時期所刊行的《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和《叢書集成》三大叢書代表了當時編印叢書事業的發展水平,對研究和傳遞中國文化是一個重要貢獻。

叢書數量既如此巨大,而其內容收羅比較宏富,涉及門類又比較廣泛,所以必然地具有重要的參考使用價值。首先,一部叢書之中往往彙聚多種圖書,這就可以免去學者尋求的煩勞,尤其在當前單刻本流傳日稀的時候,設能庋藏若幹部叢書,比求取單刻以豐富收藏方便多多。其次,凡典章製度、地方文獻、科技、文化、社會風情以至軼聞逸事等等方麵資料,常常能從叢書中得到多種同類圖書,對了解某一問題和搜求有關資料提供了便利。第三,叢書中所收善本精刻則可供校勘坊本訛謬的需用。當然也必須注意到有些叢書在輯印時往往為追求種數或使所包含的子書間保持平衡而有所刪削,反不若單刻的佳好。我們隻要善於明辨使用,那是比較容易趨益避弊的。

叢書有重要參考使用價值,但因為它包羅群書,所包含的子書名目很難顯露,所以不便檢取。清朝嘉慶時人顧修首先發現這一阻礙,於是輯宋元以來二百六十種叢書目,編成《彙刻書目》十冊,這是第一部叢書子目。其後陳光照有《續編》二冊,朱學勤有《彙刻書目》二十冊。李之鼎所編《增訂叢書舉要》是集前此各編的大成,收書達一千六百零五種。所有這些子目書都按分類排列。另有沈乾一輯的《叢書書目彙編》,收書兩千零八十六種,改分類排列為書名字順。但是,所有上述這些彙刊書目的一個共同缺點就是把子目列於叢書書名之後,隻能用它檢尋這部叢書收入多少書和收了什麼書,而不能檢尋某部書或某個人所著某書在哪部叢書中,使用非常不便。後來有人針對這種缺點各就所藏編製了子目索引,如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五年間,金步瀛編製的《叢書子目索引》收書四百種,首創叢書子目索引,以叢書中子目為綱,下注著者及所屬叢書名。清華大學圖書館編製的《叢書子目書名索引》收書一千二百七十五種,浙江圖書館編製的《叢書子目書名索引》收書四百九十六部,都是以叢書所包含的子目書名為綱,而附注所屬叢書,從而使檢用叢書中的子書感到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