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中國叢書綜錄》吸取了舊時各種彙刻書目的長處並有所發展,成為檢用叢書子目最佳工具書。這部綜錄集合了全國四十一個圖書館館藏,共收書兩千七百九十七處,它共分三冊:第一冊是叢書書名的《總目分類目錄》,並附《全國四十一個主要圖書館收藏情況表》,可以反映所收叢書的內容及收藏處所;第二冊為《子目分類目錄》,計子目七萬多條,三萬八千八百九十一種,以子目為單位,按四部分類,部下析為類屬,末附《別錄》;第三冊為《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使讀者可從叢書名、子目書名、著作分類和著者姓名等任何方麵檢索所需圖書。前此各種彙刻書目及子目索引基本上已可棄置不用了。
)第三節 類書與叢書的作用
類書與叢書的作用,其利有四:
①便省覽:類書分類鈔撮,叢書總聚眾書,都涉及許多典籍,這樣往往通過一兩種類書或叢書可以接觸到較多的書,了解到這些書的大致梗概和閱覽到一部分書,免去聚書的繁雜,正所謂“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極便讀者之省覽。
②利尋檢:書籍浩瀚,尋檢一事一書,茫然不知從何著手,尋檢費時,徒耗光陰。而類書各有類別或字別,則從類從字,輾轉稽求,不難得其本原。如溫庭筠詩中有“婚乏阮修錢”,不知阮修是何人,此事出典,出何處?查《太平禦覽》卷五四一禮儀部婚姻條,載《晉書》卷四九曰:
阮修字宣子,居貧,年四十餘,未有室。王敦等斂錢為婚,皆名士也。時慕之者,求入錢而不得。
又如有人問“斷盡蘇州刺史腸”一句是何人詩,查《佩文韻府》腸字即知是唐劉禹錫詩。
又如漢魏人著作可從《漢魏叢書》中找到一些。清人史學方麵的著述可從《史學叢書》見到比較集中的一些。
③供采摭:有些類書的編撰就是為詩人墨客吟詩作文提供故實詞藻的,所以往往可備采摭,如《太平禦覽》紅字條不僅有“陳紅”(《漢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紅腐而不可食)、“題紅”(唐於祐紅葉題詩見《太平廣記》)、“萬金紅”(即胭脂,見《清異錄》)等典故,還有與紅對語的詞藻為雪白(軟紅)、嫩綠(嫣紅)、宮柳碧(苑花紅)及與紅有關的成句如“水盤荔枝紅”、“一枝幅水則殘紅”等等。
④存佚遺:類書和叢書中往往保存了一部分已佚古籍的資料,清人的輯佚工作便是從中輯錄,使後人能知古逸書的鱗爪,甚或概貌。其中《太平禦覽》存古佚書最富。如諸葛亮一些軍事著作和條教已佚,但《太平禦覽》中保存了一部分,使後人能從中考知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思想。又如《太平廣記》所引多唐以前逸書,民國十二年(1923年)北大研究所曾從中輯書四百餘種。乾隆時纂《四庫全書》時,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多種。
類書、叢書的作用大體如此,也有人提出可資考訂的作用,但另有些學者則認為“類書引文實不可盡恃”(劉文典:《三餘劄記》卷一,民國二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木活字本);“據類書以改本書則通人之蔽”(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卷二,光緒二十一年廣雅書局刻本)。這是因為類書多陳陳相因。如:
宋之《太平禦覽》,實以前代《修文禦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諸書,參詳條次,修纂而成。其引用書名,特因前代類書之舊,北宋初當有其書,陳振孫言之詳矣。若《四民月令》一書,唐人避太宗諱,改民為人,《禦覽》亦竟仍而不改。書名若此,引文可知。隋、唐、宋諸類書引文並同者亦未可盡恃。講校勘者,不可不察也。(劉文典:《三餘劄記》卷一)
所以對於類書應注意:
首先,類書不是著作,隻是鈔纂,可作線索,應盡可能追尋原書,如原書已佚,不得已方用為憑借。
其次,不可以類書為據,亂改古書。
對於叢書則應注意有無芟削,如《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多有刪節,不可不慎!
結語
圖書雖承擔著傳遞傳統文化的重任,但隨著曆代社會政治動亂所造成的厄運而延緩其發展進程。這就是所謂的“書厄”。世皆以秦皇焚書為書厄之始,實則此前已有其事,《韓非子·和氏》已言:“商君教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焚詩書而明法令……孝公行之。”這一焚書事件發生在秦孝公三年(前359年),但《史記》的《商君列傳》中無此記載,《韓非子集釋》一書對此解釋說:“所燔之書不多,故史闕而不載耳。”秦始皇在統一後的第六年,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於是大量圖籍被毀,造成中國圖書史上的一次大災難。以致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深致感歎說:“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在《太史公自序》中又說:“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可見其毀壞的嚴重程度。兩漢至魏晉南北朝,雖各朝多有求書之舉,而戰亂兵燹不斷,致使圖籍散亂毀損,於是隋牛弘乃有“圖書五厄”之說:秦皇焚書為一厄;兩漢之交,長安兵起,圖書焚燼為二厄;董卓移都,西京大亂,圖書幡蕩為三厄;劉聰、石勒進兵京華,朝章國典,從而失墜為四厄;梁元自焚圖書為五厄。至隋又有焚緯之事。讖緯之學,盛於六朝,幾與經史並重,甚而為篡奪政權者所利用,劉宋始禁其事。及隋統一,文帝禁之愈切,而煬帝則大舉焚緯,於大業元年(605年)“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複其學,秘府之內,亦多散亡”。其所作為,幾與秦皇相侔。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一定影響。唐宋以還,書籍數量大增,而兵亂範圍益廣,圖書仍在不斷遭受毀損,致使明胡應麟繼牛弘之後而有“十厄”之論。他在《經籍會通一》綜述其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