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跋(3)(2 / 3)

增補本要出版,我還有很多話要說,有些過去不能說的,有些過去不想說的,現在能說了,想說了。可又苦於沒有時間和精力,隻好“信天遊”,想到哪裏說到哪裏;或者,權且當做在追求時尚、百花齊放的舞台上,我也“玩”一回“超級老聲”吧!

9月1日,早晨散步時,偶然路過一個幼兒園。聽到喇叭裏小朋友的聲音:“升國旗!”我站住了。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在燦爛的陽光下冉冉升起,聽著孩子們高唱的《國歌》聲隨著微風飄蕩,我張開嘴想唱,可又發不出聲音;我睜大眼想望,可又看不見天上的白雲,因為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激動得想哭,可又一直在笑……直到幼兒園開學典禮結束,我才緩緩地離去。

在藍天下,我一邊走,一邊想。沉睡的曆史,像電影鏡頭一般,浮現在我的眼前。1900年,義和團反抗八國聯軍的悲壯情景,曆曆在目。長矛大刀敵不過洋槍洋炮,刀槍不入的迷信被先進的科學技術所粉碎,成千上萬的同胞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下,絕大多數是婦女、老人和兒童。正是在這種走投無路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被迫漂洋過海,到日本、歐美留學。他們身在異國他鄉,備受淩辱與痛苦,但牢記林則徐“師敵之長技以製敵”的遺訓,刻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又曆經磨難和曲折,從“科學救國”轉變為“革命救國”。在血與火的鬥爭中,他們一次次呼天喚地,終於找到了一條真理——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就是增補本所添加的主要內容。

從開國大典之後,我還沒有參加過升旗儀式,更沒有看到過幼兒園的孩子升國旗,這不禁使我想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是何等重要!要讓孩子們知道,五星紅旗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其中也包括一代又一代中國留學生。他們含辛茹苦,忍辱負重,一心要為祖國爭光;他們孜孜不倦,埋頭用功,一心要為祖國效力。追根尋源,正是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這就是增補本所弘揚的主旋律。

望著孩子們的笑臉,笑得那麼天真,那麼可愛,你也會自然地咧開嘴跟著笑,仿佛是無憂無慮了。然而,就在你笑的時候,世界上還有多少人在哭啊!望著9月1日報紙上的大標題:《八百四十一人命喪巴格達踩踏慘劇》《“卡特裏娜”颶風重創美國》《“第二原子彈”正在逼近人類》《美軍圍著中國接連搞演習》《台軍摸底日介入台海衝突可能性》《人類正“導演”地球史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看到這些,你還能笑嗎?你還能像孩子們那樣無憂無慮嗎?憂國憂民,這是自古以來中國一切先進的知識分子的特點。正是這種憂患意識成了海外學子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圖強的原動力,成了浸透著他們靈魂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核心。即使在今天,祖國強大了,我們仍然不能忘記曆史,不能歌舞升平,而要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這就是增補本要向讀者傳達的黨和人民的心聲。

兒童是祖國的希望。未來之星甚至是領袖人物,就在今天的幼兒園裏。但是,有名的英雄畢竟是極少數,而無名的英雄從來都是絕大多數。顯然,沒有無名的英雄,也就不可能產生有名的英雄,正如沒有藕和綠葉也就不會有荷花一樣。因此,在往往被忽視的“小人物”當中,我們要不斷地去尋找、去發現、甚至去造就那些具有英雄品質的人,使他們的“孺子牛”精神放出光彩而照耀世界。創造“兩彈一星”奇跡的,除了我們知道的那些“大人物”,就是我們還不知道或者不完全知道的“小人物”,正是他們用血和汗滋潤、培育、甚至造就了那些“大人物”。這裏,我要特別介紹一位導彈專家並帶有傳奇色彩的“無名英雄”——賀麓成。他是毛澤覃的兒子,但他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因為在他出生三個月之後,毛澤覃就壯烈犧牲了。他是毛澤東的親侄和姨侄(母親賀怡是毛澤東夫人賀子珍的妹妹),但他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伯父和姨父毛澤東,直到毛澤東去世,才被列入守靈人的名單之中,望著偉大的領袖和親人默默地流淚。他是一位沒有留過洋的導彈專家,1957年就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錢學森領導下,對中國導彈和航天事業作出了貢獻,1980年成為總參係統“0001號”高級工程師。1982年,要把他從正師級提為副軍級的報告送交鄧小平審批的時候,孔從周(毛澤東的親家)恪守“親者嚴”的傳統道德而有意“壓下”,說了一句:“過兩年再說吧。”在一間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裏,他一住就是二十年。1949年8月,他和母親賀怡離別十四年後重逢,即在江西正式參加工作,理應算是離休,可他至今還是“退休”。同年底,賀怡帶著他去尋找毛澤東和賀子珍的兒子小毛毛,不幸翻車,母子團圓才三個月,媽媽當場身亡,兒子左腿骨折。賀麓成帶著心靈和身體的傷痛,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本已考取留蘇研究生,又因中蘇關係變化而留在國內。他不僅學會了俄語,而且還自修英、德、日語,翻譯了成百萬字的資料,寫了好幾十篇論文。1961年,他參與研製的控製方案與實現方法,用於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裝備部隊的導彈,後又用於導彈、核武器和“東方紅”衛星上;可是,直到1978年,這項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人們才知道在導彈專家當中還有一位叫賀麓成,但仍然不知道他和毛澤東家族的關係,更不知道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毛岸成。今天,有著兩個姓、兩個名字的賀麓成(毛岸成),已是身患絕症的古稀老人,可他還在頑強地戰鬥,一邊為科學事業呐喊,一邊為綠色經濟和公益事業盡力。苦難的人生和偉大的事業,造就了這位在農村長大的毛澤東家族唯一的導彈專家,他像無數隱姓埋名為“‘兩彈一星’”獻身的科技工作者一樣,是一個隻講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唯一不同的是他和毛澤東家族的特殊關係,以及隨之而來的傳奇式的經曆。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那一朵朵“荷花”,不正是像賀麓成(毛岸成)這樣的一片片“綠葉”扶持起來的嗎?難道我們能夠忘記這些具有英雄品質、為人民的事業奉獻終生的“小人物”嗎?這樣的無名英雄,真是成千上萬!正因為太多了,文藝作品不能不虛構人物,作為他們的典型代表。過去,我注意到了“不能忘記小人物”,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今天,我要用更多的篇幅和熱情來歌頌無名英雄。增補本對原稿的這些遺憾和不足力求進行一些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