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並不稀奇,然而值得稱道。
上海蒲東路925號,住著九戶人家,大小三十九口,每人平均居住麵積四平米。九家共用的一間廚房,才九平米多,沿牆根放著九隻煤爐、九堆煤餅,牆上吊著九個竹碗櫥。九戶合用一塊切菜板、兩隻自來水龍頭……條件這麼差,空間這麼小,人們是如何相處的呢?
這麼貧窮落後的過去,難道還值得留戀麼?也許,在這棟小樓的廢墟上早已蓋起了摩天大樓。可以說,在物質上,“九戶如一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但是,在精神上,“九戶如一家”卻成了值得留戀的“過去”。問題的核心就是:“人們是如何相處的呢?”請看——
在陳舊的灰色的小樓裏,九家人和睦相處二十年,沒有發生過一次鄰裏糾紛。即使十年內亂,也未能把這九戶的睦鄰關係攪亂。如今,中共十二大的春風吹來,這個大家庭更加充滿了團結友愛的氣氛。
九戶共用一隻水表,人人都能節約用水。兩隻水龍頭安在廚房門口,常常供不應求。尤其是在夏天,三十九口人用水的“高峰季節”,矛盾更加突出。但是,精神的“調節器”——互相謙讓,使矛盾自然而然地解決了。又是老人們帶頭,每天在用水“高峰”到來之前,就把要洗的東西洗好。洗大件的,或者起得很早,或者拎水到外邊去洗,寧可自己多跑幾趟,也不願圖方便而擠了別人。
“九戶如一家”的精神風貌,正是我們黨所倡導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縮影。請看:
九位退休老人,是新中國的第一代工人。他們在黨的教育下,以強烈的“翻身感”和高尚的品德,長年累月地感染著第二代、第三代人,不知不覺地帶出了一個好風氣。他們念念不忘國家和集體,經常叮囑年輕人:“你們在廠裏安心生產,不要一心掛兩頭!”在職職工心無牽掛:孩子上學,有人幫助燒飯,連房門鑰匙也交給鄰居;晾在弄堂裏的衣服,太陽落山或遇到下雨,照例有人收下,而且疊得整整齊齊送上門;家裏有病人,鄰居代為照看,或送醫院急診,一陪幾個小時!……
二十三名在職職工沒有後顧之憂,一心投入四化建設,有七人在廠裏被評為先進。他們勞累了一天,下班回來還要忙家務,有的擅長電工活,無論誰家電燈壞了,都是隨叫隨到;有的擅長裁剪,不管自己多忙,也樂意為別人效勞;有的會幹木工活,硬是利用休息時間,幫助四戶人家搭起了小閣樓!……
七個讀書的學生,以祖輩和父輩為榜樣,學雷鋒,做好事,講文明、懂禮貌,深受人們的喜愛。
通訊的結尾是:“九家人居住的空間是這樣狹小,而他們的精神天地卻是那樣廣闊!”
看看今天“人們是如何相處的呢”?可以說,某些群體、某些人,物質空間越來越廣闊,“精神天地”卻越來越狹小,甚至走向空虛、頹廢、犯罪的絕路。物質空間和精神天地,本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正比”,而對某些群體、某些人來說卻成了“反比”。這種反常的社會現象,正像瘟疫一般蔓延開來,實在是可惡而又可悲的。其根源自然是不少人竭力回避的一句話: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資本主義“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關係了”。君不見,這些年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和“現金交易”使得多少人家破人亡,那真是駭人聽聞、觸目驚心啊!“九戶如一家”的友愛團結、和睦相處與“一戶如九家”的鉤心鬥角、相互殘殺,不正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一種象征嗎?我想,隻要人類還存在,人們如何相處,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尊老和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曆來提倡的光榮傳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兩根支柱。試想一下,不尊老,不愛幼,那將是一個什麼社會呢?隻有尊老愛幼,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和諧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繁榮興旺。此時此刻,我又想起毛主席說的“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想起寫這篇報道的記者李克。1977年9月至1985年4月,李克先後任新華社國際幹部處處長、幹部部副主任、幹部局局長。在長達八年之久的人事工作中,他和新華社多少幹部打過交道,恐怕是數不勝數。特別是老幹部,凡是我認識、我聽到的,對他幾乎是無人不誇,最多的一句讚美詞就是:“當官不像官。”這句非常普通的話裏包含著多麼偉大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