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所以愛黨,是因為黨的事業是實現人類最偉大、最崇高、最科學的共產主義理想。從我入黨宣誓之日起,我就忠於共產主義的理想並為之奮鬥不息。當今世界,多少人咒罵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運動也確實經曆了無數的曲折和失敗而處於低穀。越是如此,我越是熱愛共產主義,越是要為她而貢獻一切。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別的主義比共產主義更好、更科學、更偉大,所以我特別愛唱《國際歌》,一唱、一想到“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我就熱血沸騰!忠於共產主義理想——這是我的黨性的基礎。
(三)我所以愛黨、忠於共產主義理想,是因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衷心擁護黨中央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製定的一係列路線、方針、政策,並在行動上堅決貫徹執行。科學的世界觀決定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是黨的教導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並堅定地追求: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人生的樂趣在於創造。
(四)基於上述各點,我從“十六大”以來,不顧年老體弱,身患八種疾病,繼續為黨的事業添磚加瓦:一是創作和促成了大型史詩劇《天地頌》在成都的演出,引起轟動;二是創作一百集電視連續劇《天地頌》劇本,已完成八十集,第一部二十集已在廣電總局立項,並送中央重大革命和曆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閱,正在聯係拍攝單位和籌集資金;三是策劃《小康頌》——西柏坡開發工程、《光明頌》——表現一百個村莊百年巨變的文化工程;四是決心收回“中國之友研究基金會”並加以整頓。等等。
(五)我的突出問題是“過急”和“過激”。表現在:一是年紀大了,想做的事太多,急於“趕快做”(魯迅),而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二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苦不堪言,有時情緒偏激,如對社會的陰暗麵(貪汙腐敗、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等)看不慣,很氣憤,痛心疾首,疾惡如仇,甚至為伸張正義而要以死相拚;三是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對市場經濟不適應,缺乏法製觀念,無“防人之心”而輕信於人,經常上當受騙,使工作蒙受損失,悔恨不已;四是不注意保護身體,日夜苦幹,以致積勞成疾,等等。這些弱點、缺點和工作中的失誤、錯誤,都源於世界觀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和小資產階級的劣根性。
(六)今後,我要努力改造世界觀,“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真正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而防止主觀性與片麵性,堅決克服“過急”和“過激”,把“來日無多”變成“來日方長”,一切從實際出發;響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學會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輩子為人民做好事,為黨多作貢獻。
最後,總結一生,我問心無愧地說:我是黨的好孩子。我像當年入黨宣誓一般向哺育我的母親說:永遠做黨的好孩子!
東生
2005年4月4日淩晨
“急”與“激”是我致命的弱點和缺點。朋友們(包括醫生)都一再勸我“悠著點”,“千萬別太累了”。我也想休息,需要好好治病,可事情那麼多,實在難以分身。小說再版,原想從頭到尾大改一遍,不僅要彌補過去的不足與缺陷,更要把收集到的新素材進行加工。這一改,不得了,工程太大,時間不夠啊!隻好把現成的電視劇劇本增補進去,這樣倒是不太費勁,但又暴露出許多新的缺點。可惜,我實在沒有力氣再改,隻好留待後人去做了。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毛主席的教導:“人貴有自知之明。”要經常想想自己的弱點和缺點。孔夫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雖然不是每一天,但我是常常反省自責的。
五年來,我念念不忘一個人——徐懷中同誌。2000年11月16日,他給我寫過一封信,現全文抄錄如下——
東生同誌:
謝謝你贈送的大作《天地頌》。
你在這本書的封麵上端,引用了一句話:“沒有一聲巨響,世界是不會理你的!”這句話非常醒目,像是一個主題樂句,一下就把整部交響樂的雄渾大氣給領出來了。這裏足見你作為一位資深新聞記者的敏銳觀察和長於凝練思考。可不是嗎,沒有當年“兩彈一星”的成功,今天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言,就不會是那樣有分量。建國伊始,毛澤東主席以他的湖南鄉音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兩彈爆炸和“東方紅一號”上天,為毛主席這句話注入了新的內涵,使他的這句話顯得愈加堅實凝重,愈加擲地有聲。你給這本書定名《天地頌》,看上去似乎是在無限擴大和虛化自己的題目,但想來倒也並無虛張聲勢之虞。我們共和國剛剛在炮火硝煙中誕生,人們還沒有來得及祭掃黃陵,卻不得不跨過鴨綠江,投入一場力所難及的現代化戰爭,同時又遭受著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嚴密封鎖。就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接連出現了“兩彈一星”的奇跡,這實在是一篇經天緯地的大文章,實在是值得我們極力稱頌的。現在許多紀實文學作品,都在封麵上標明什麼什麼揭謎,什麼什麼內幕,顯然是出於商業炒作的需要。你的這本書,也有一個副標題——《“兩彈一星”內幕》,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難免隨俗。但讀下去就完全不同了,隨之而來的是給我一種滿足感,滿足了我要對這個大題目作一點深層探求的欲望。你在書中大量披露了“兩彈一星”發展決策和研製過程中鮮為人知的秘聞軼事,披露了西方世界對中國國防尖端科技的種種反應和應對策略。而你更多著力於把人數眾多的知名科學家及工程技術人員這樣一個知識分子群體介紹給讀者;著力於寫出他們對祖國建設事業的一片赤誠和勇於犧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觸及到這些精英人物內心世界的細微之處,往往是寥寥數語,感人至深。你耗盡十年心力,以七百頁的厚重篇幅,點染出了我們華夏民族的魂魄,即或在寫作上還存在某些不足,在我看來也可忽略不計。你在這本書的《跋》文中提及,早已有一些優秀紀實文學作家,先行進入國防尖端科技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開拓。現在又有你的加盟,這支隊伍已經相當可觀。可以想象,隨著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國防尖端科學這一方水土,必定會有文學創作的黃金季節,讓我們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