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篇外餘錄(1)(1 / 3)

諸葛菜

三國鼎立的大勢,雖說是中國當時治亂興亡風暴下的自然結果,但不可否認,與諸葛孔明其人獨有的創見也不無關係。當時孔明尚是年僅二十七歲的青年,農耕之餘,在草廬中便抱有遠大的理想,三國鼎立乃是其理想的產物。當他被劉玄德三顧茅廬竭誠相邀,終於願意走出茅廬助其與群雄爭霸時,曾如是說:“應以三分天下為當今之大計,舍此無法在中原重興漢室。”

這其實是他為了一展宏圖邁出的第一步。

三分天下的理想終於得以實現,劉玄德占據西蜀,與北方的曹操、東吳的孫權共同開創了三足鼎立的時代。

然而這並非孔明的終極目的,他提出的三分天下構想,隻是實現劉玄德一統漢室宿願的必然過程。

由於劉玄德壯誌未酬便撒手人寰,不得不將幼帝的前途與未竟的遺業全部托付給孔明。可以說,孔明的生涯從此時起,才真正展現出其過人的才智與對事業的無限忠誠。

輔助遺孤,完成大業,孔明朝思夜想的是如何不負先帝遺詔。這一信念始終貫穿在他的全部生活中,也充分體現出了他偉大的人格。

因此,當《三國誌通俗演義》原著寫到孔明死去時,便自然會給人一種故事已近尾聲的感覺,使人覺得三國爭霸本身,似也該到此為止。

或許本書的讀者也會與筆者同感,當情節發展到孔明逝世以後,筆者下筆的興趣與欲望已大不如前。似乎不論讀者還是筆者,自古以來,人們對於《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故事都抱有同樣的感覺。

筆者自“桃園結義”開始,一直以原著為基本藍本,唯獨結尾未依從原著,而是以孔明之死就此打住,作為本書的結尾。

按照《三國誌通俗演義》原著的故事演繹發展,在五丈原蜀軍撤退、魏延南穀燒棧道、孔明遺計斬魏延的情節之後,尚有魏帝曹睿恣意奢華、司馬父子功高震主、東吳國力衰敗、蜀國政權破滅,最後晉統一三國的治亂興亡的詳細經過。然而,由於這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已經逝去,事件的影響並不深遠,原著的筆觸也更無前期精彩,故難免使讀者產生虎頭蛇尾的乏味觀感。有鑒於此,筆者不想將其後的內容全部寫出來。

考慮到或許有不少讀者仍想獲知孔明死後的曆史推移,筆者擬在《篇外餘錄》的後一章節《後蜀三十載》中對這段曆史加以概述。

我深深感到,關於孔明的個人品格,原著中的描寫較為粗糙,有必要對此加以補充。因而除了《三國誌通俗演義》之外,我還參考諸書,特別是將更具史料價值的《孔明遺事》及後世的評論歸納整理,我相信這項工作絕非毫無意義。以此來彌補《三國誌通俗演義》的“蛇尾”,方能使整篇小說的結構更加趨於完整。

希望讀者能本著同樣的理念來閱讀以下章節。

當年的布衣青年孔明,是作為一個堪與曹操匹敵的新秀走上曆史舞台的。

曹操當時席卷了中國的八成天下,整個荊山楚水亦被收在他的囊中。“東吳這種勢力隻能恃一水長江明哲保身,四處流竄的劉玄德之輩更不足掛齒。”這番直白的得意之語,或可瞥見他不可一世的豪邁心境。

正是孔明猶如彗星一般橫空出世,使曹操遭到了突如其來的挫折,此後孔明更腳踏實地地穩步實施了其三分天下的戰略。

《魯肅傳》中記載著一段有名的逸話:曹操引以為豪的魏國大隊兵船大敗於烏林、赤壁,倉皇北歸之後,緊接著又傳來了劉玄德占領荊州的噩耗。當時曹操正在揮毫書寫,一聽到消息,他驚愕得手中的筆都跌落在地上,他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從這段描寫中可以窺見自恃天下無敵的曹操是何等自負。而自他心中開始顧忌劉備麾下那個青年孔明之後,便事事不順,至死也未能再領兵踏入江漢一步。

然而,曹操的秉性,似可稱之為典型的英豪性格。不僅是其外貌,就連他疾如閃電的行動與多愁善感的激情,也同時表現英雄性格的長處與短處。如果將《三國誌通俗演義》比作一首交響巨作,說他領奏了序曲與第一樂章,相信也並非是言過其實。

雖然從形式上來看,原著通過戲劇性的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揭開了《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序幕,但從真正的三國史與事件看點的意義上來說,自從扮演事件主動角色的曹操出現之後,方可說是三國誌的開始。

然而以曹操的全盛期為分水嶺,一旦孔明走上書中的舞台,曹操的存在感便迅速淡化,他不得不將主角角色,拱手讓給了這個來自襄陽郊外的布衣青年。

簡而言之,《三國誌通俗演義》始於曹操,終於孔明,描述的就是這兩大英豪爭奪成敗的始末。

若就文學成就而言,曹操可以說是個詩人,而孔明堪稱文豪。

曹操生性癡愚,有時近乎狂躁。作為一個有諸多缺點的英雄,這種多彩的人物遠比孔明更讓讀者感興趣,然而論及後世受人敬仰的程度,曹操卻無法與孔明相比。

一千餘年的時光已經流逝,不論是當年現實作戰的勝負,還是永恒的生命價值,曹操的名字一直都被後人遠置於孔明之下。在人世間,經曆過漫長歲月的評判是最為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