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失樂園》以蕩氣回腸的不倫之戀,震撼人心的“情死”的結局,讓國人見識了日本人淒美決絕的櫻花情節,也讓中國讀者知道了渡邊淳一。
各層次讀者從中各取所需,尋求慰藉、共鳴,以及某些“宣泄”。
毋庸置疑,渡邊文學對於人性的探索,性愛描寫的唯美,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中國人對於性愛文學的渴求。
《失樂園》從醫學角度深入探討了“男人的性”、“女人的性”,以及其相互關聯等等,都是少有作家願意涉足的禁地,卻又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渡邊淳一六十年來,矢誌不渝地在這片性愛荒野,開辟著渡邊式的“人道”樂土。
渡邊的作品盡管題材不盡相同,但都貫穿了對人的心理、生理,性心理的深入觀察和解剖。可以說,在充分體現醫生這一職業特點的作家方麵,他是第一人。
佳作《失樂園》的誕生。無疑是作者多年來不懈探索的結果。比起作者的其他同類作品,《失樂園》放大了陷入婚外情男女的情欲作用,充分體現了渡邊情愛文學的特色。
作者試圖通過反複多次的充滿激情、純真而唯美的性愛描寫,使人物的情感脈絡更具有層次感、立體感和透視感,激情澎湃地謳歌了人性中永恒不變的愛欲。一起殉情的結局,更加成就了《失樂園》的代表作地位。
各種形式的愛欲之中,不倫之愛最能夠體現歡悅與罪惡感並存的極致的心理衝突,當這種衝突達到極點時,相愛的人便可能想到死。因而《失樂園》的情死結局,與井原西鶴、近鬆門左衛門的情死有著本質的不同。
江戶文學的好色小說以男女殉情來表現對江戶時代對愛與性的壓抑的反抗,而在《失樂園》裏,則是兩人愛到不能分離,又怕結婚後愛情冷卻,於是主動選擇了一起去死,以求愛的升華與永恒。
既然是驚世駭俗,就難免會有些誤讀。對於情死結局,有人認為作者是在推崇情死,以極端的方式頌揚愛情,或是認為主人公被世俗逼得無路可走而尋死,或是認為他們是以死向家人謝罪,等等。不能否認兩位主人公因相愛而反抗世俗的“偏見”,毅然棄世而去,但世俗的看法並不是他們情死的決定性因素。因為他們完全可以重新組成家庭,好好活下去的。
因此,可以說渡邊想要探求的是,人內心深處的本能,潛在的非倫理欲念,有可能使人跨越種種世俗障礙,去追求極致的愛,最終共同赴死的境界。
願意選擇情死這種極端方式的人畢竟少之又少,也是無法效仿的。渡邊曾坦言自己有過追求極致之愛的欲望,卻終於沒有那樣的勇氣。所以要在小說裏寫出來。可見《失樂園》既是作者對未盡願望的一種補償,也說明了人生本身就是個悖論。人們追求的東西與他們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鴻溝,是遙不可及的。作品為人們描述的隻是一種願景,是讓世人從中獲得審美愉悅的海市蜃樓。
還有人認為,作者在推崇婚外戀,是漠視社會道德。對此,渡邊多次表示過,他關心的是愛的轉變,不能簡單地理解婚外戀。婚外戀隻是愛的一種形式。在不同的時間段裏,愛也在不斷地變化,沒有永久的愛。他要寫的是人的本性,以及真實的感情變化。我想,正是因為作者注意到社會道德與人的本性的衝突,才意圖通過描繪這樣一種極端的生存方式,喚起人們的反思。
有人說他的創作題材未免太狹隘了,太局限於性愛了,但惟其狹窄,才見深度。“寫情愛”的作家雖然不勝枚舉,但如此孜孜不倦地描述中年男女靈與肉的掙紮的作家,當代恐怕無出其右者。將人從社會角色中剝離出來,還原為赤裸裸的男人女人的渡邊文學,與穀崎潤一郎的惡魔之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失樂園”到底寓意了什麼?許多讀者想要從中尋找關於愛的答案,然而,渡邊淳一說過,我的小說“不是愛情教科書”。他在許多作品中探索對於愛的情感困惑,但無論哪一篇作品,都是在表現各種愛的方式及其結局,最終也未給人們明確的答案。恐怕也很難給出終極答案吧。
對於樂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既有安身立命之樂,也有孤獨求敗之樂;既有風花雪月,醉生夢死之樂,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之樂;既有及時行樂,也有以苦為樂。大千世界,人各有誌,出世入世均各有其樂。
各人自有自己的活法。樂園就在每個人不同的感受之中。渡邊淳一所描繪的樂園,則是那些“不願意受壓抑而願意燃燒自己的,這樣非常美麗的火焰般的主人公”,是一種極其不易獲得的極致體驗。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可以有多種方式去感受幸福。渡邊寫了隨筆《幸福達人》告訴人們,如何去發現幸福就在自己身邊。《複樂園》也是希望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提高幸福的指數,尋求屬於自己的樂園。渡邊的許多隨筆都反複表達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看法。總之一句話,渡邊文學的本質絕非要人們去尋死,而是如何活得更快樂。
三
透過《失樂園》,可將渡邊情愛文學的特色概括如下。
第一,渡邊的作品繼承了日本的“好色”美學傳統,通過對愛與性的探索,得出順理成章的結論:性愛與婚姻的完美統一是難以企及的,即便達到也很難持久。主人公最終選擇了情死則是可以使真愛定格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