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用筆書寫人生--文學家(一)(3 / 3)

葉聖陶是家中的獨子,因此父母對他抱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夠通過科舉出仕,光宗耀祖。因此從葉聖陶三歲時,父親就開始讓他識字練字,到他6歲時,已經認識了3000多個字,字也寫得很不錯了。而對於那些富有韻律的古詩詞,小葉聖陶也能夠背出很多。

葉聖陶的母親雖然識字不多,但卻知道很多很多世代流傳的謎語、詩歌、兒歌,因此就經常講給兒子聽。當時流傳的謎語知識性和趣味性都很強,這讓小小的葉聖陶非常感興趣,他尤其喜歡猜謎語,並且從中獲得了很多智慧的啟迪。葉聖陶也很喜歡哼唱母親教的兒歌,那生動的形象,奇妙的想象,總是讓他著迷地唱得眉開眼笑。有時候他會一邊幫母親做家務,一邊哼唱:"螢火蟲,夜夜紅;飛到西,飛到東……搖嗬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餅兒,還有糕……

葉聖陶六歲時,被父親送進了私塾,當時的老師是在當地頗有名氣的黃先生,很有才華,由於小小年紀的葉聖陶已經認識了不少字,還會背很多古詩詞,字寫得也漂亮,因此頗受黃先生的疼愛。他的父親對他要求很嚴,甚至給他立下可"背不出書不能吃飯"的規定。不過葉聖陶學習自主性很強,又頭腦聰穎,因此從沒有發生過因為背書而吃不上飯的事情。

葉聖陶八歲時,"開筆"做的第一篇文章叫《登高自卑說》,共有八十多字,寫得字跡工整,語句通暢,而且說理也很清晰,因此很得老師的好評。對他結尾中的"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尤其滿意,甚至情不自禁地用紅筆在上麵圈了個圈。

葉聖陶興奮地拿回家裏給父親看,父親果然覺得很是欣慰,葉聖陶看到父親期盼的目光,決心要更加地勤學奮進。

"教"與不教

葉聖陶在教育孩子時,曾經用過"不教"的字眼。葉聖陶的長子葉至善幼年時成績不太好,還曾經留過幾次級,這讓葉至善的母親很是擔心,經常念叨著要葉聖陶好好管管,教育教育,但葉聖陶卻什麼也不說,他認為一門功課學的好壞,主要是看能不能學以致用,而這並不是成績單能夠衡量的。

葉至善的國文和英語考得不好,葉聖陶就去和他談話,在交談中,他發現兒子之所以考得不好並不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弱,知識麵窄,而是因為國文和英語有大段的背誦默寫,成績不及格也情有可原,因此他就給兒子換了一所私立中學,以便兒子有更多的時間看課外書、培養其他的興趣。

葉聖陶也從來不會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寫作,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隻要求孩子們每天讀點書,也不要求他們讀哪些書,隻是隨著他們的興趣和愛好來。另外,他還要求孩子們每天要隨意地寫點自己喜歡的小東西: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鬥蟋蟀或聽人唱戲、看人相罵等等,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就可以寫什麼。

葉聖陶的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後之所以能個個成才,與他的"不教"為"教"確實是有著密切聯係的。

【反光鏡】

葉聖陶自己學習勤奮,但是對子女卻是重在培養學習興趣。所謂"不教"為"教","不學"為"學",同學們是否從中得到了啟示呢?

【名言集錦】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做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三年級下,第2課,《瀑布》

蘇東坡

【名人檔案】

姓名: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家鄉:今四川眉山。

主要成就: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成長故事】

改聯立大誌

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大家蘇洵,母親程氏也也知文識墨,是一位明大義、有才學的女子。在父母的影響和教育下,蘇軾從小就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而且他聰慧有加,七八歲時就能夠識文斷字了,由於家中有很多藏書,小小年紀的蘇軾就經常躲在父親的書房內看書。

到了10歲左右,蘇軾就能夠出口成章,這讓親友們很是驚奇,都把他當做"神童"爭相傳誦,認為他必定是將來文壇上的一朵奇葩。

在一片讚揚聲中,年少的蘇軾有些飄飄然了,真的認為自己知識淵博,聰慧過人了。驕傲的他遂提筆寫下了一幅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說自己認識全天下的字,讀完了人間所有的書,驕傲之氣溢於言表。但蘇軾當時正是被人高高地捧在天邊上,所以想也不想就將這幅對聯貼在了自家門上。

沒想到幾天後,就有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就上門來找蘇軾,問:"小朋友,這幅對聯是你寫的嗎?"

蘇軾說:"是啊!"

"你真的認識天下所有的字,看完世間所有的書了嗎?"老人的表情很平靜,看不出有什麼刁難的意思。

小蘇軾聽他這麼一問,雖然覺得心裏沒底,但卻怕被人看笑話,因此就硬著頭皮回答:"那當然。"

老者拿出一本書來說:"我是專門來向你請教的,這本書裏的一些字我不認識,你能不能告訴我呢?"

蘇軾接過書來一看,原來是一本自己從未見過的書,而且書上的很多字他也不認識。蘇軾羞紅了臉,心裏也在為自己的驕傲暗暗後悔,因此他真誠第對老人說:"先生,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以後我一定會做一個謙虛好學的人,再也不會驕傲自滿了,多謝先生教誨。"

老人看到蘇軾知錯就改,就捋捋胡子,微笑著點點頭,起身走了。

蘇軾細細地回味著老人的話,立刻就揭下了門上貼的對聯,又重新寫了一幅貼上,不過這幅新對聯改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這一來就表達了自己不再驕傲自滿、立誌刻苦學習的決心。

以後的他也是這麼做的,每日手不釋卷,刻苦讀書,終於成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之一。

巧改《鷺鷥》詩

蘇軾年齡大一些以後,父親就送他去眉山城西邊的壽昌書院裏讀書。書院裏劉微之老師精通經史、知識淵博,又會寫詩作文。

一天,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讀了自己創作的《鷺鷥》詩。同學們聽完以後齊聲讚揚,都說老師的詩做的好。但是劉老師聽後,卻並沒有高興,而是語重心長地說:"同學們不能因為這首詩是老師做的就一味誇好,而是應該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聽完老師的話,課堂上安靜極了,始終沒有人站起來說話。

劉老師環顧教室,發現很多人都低著頭,隻有蘇軾在一遍又一遍重複著詩中的一句:"漁人忽驚起,雪片隨風斜",劉老師對蘇軾的才華一向非常讚賞,這會兒看他對詩似乎有些看法,就叫起他來問:"蘇軾,你是不是對這首詩有什麼意見呢?"

蘇軾思考了一下,禮貌地回答:"老師的這首詩整體讀來很好,我覺得漁人忽驚起,雪片隨風斜中的雪片應該是指鷺鷥受驚時掉落的羽毛,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老師點頭說:"沒錯。"

蘇軾接著說:"前幾天,學生去江邊玩,親眼看到鷺鷥受驚掉落的羽毛,離地麵很近,是不會隨風斜飄的。"

劉老師回想了一下,覺得真的是這樣,因此就真誠地說"寫詩雖講意境,但首先應該求真,你覺得怎麼改比較好呢?"隨後劉老師又轉向其他的學生說,"大家都來說說,看怎麼改比較合適。"

學生們仍然都沒有說話,唯有蘇軾稍作思考之後說:"我覺得可以改為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蘆葦。"

劉老師又吟讀了幾遍,稱讚說:"改得好!這落字非常合乎事理,人們讀詩時仿佛能看到鷺鷥驚飛時羽毛掉落的生動情景,這樣詩意就既真實又優美了。"

【反光鏡】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小蘇軾知錯能改,用心攻書,不迷信於長輩,用自己的親眼所見證明自己的正確。這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啊!要想取得成功,同學們也一樣要有謙虛好學和求真問實的精神!

【名言集錦】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課文鏈接】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版2005年S版》三年級下,第3課,《惠崇